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2024-05-06 10:49

1.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芳华》应该是前几年比较热门且评分较高的一部文艺青春片。电影出的时候我也正值我所认为的青春韶华阶段。时隔近四年,我回头看这部电影,并不是想追忆谁的青春,感念谁的芳华,而是以一种现在的人来看有点“左” 的思想审视这部电影。总的来说,《芳华》就像一部伤痕文学作品,雕刻着虚无主义的伤痕;像一首朦胧又彷徨的诗歌,模糊意识形态的定位。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电影剧情的发展来看,片中两个主角的出现和遭遇,一个是在贬低集体主义,一个是在唱衰英雄主义。不难发现冯小刚常通过塑造文工团部分成员的负面形象来制造矛盾和对比,不断借此方法突出何小萍敢爱敢恨,善良单纯的正面、令人心生怜爱的形象。好像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时代,干部子弟就该咄咄逼人,对待新人就该高高在上,文工团内部就该勾心斗角、落井下石。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2. 如何评价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芳华》讲的是宏大叙事下,个人的生活方式。这才是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部分。把《芳华》说成上一代人的“致青春”丝毫不为过,冯小刚年轻时也是文工团出身,把故事主舞台放在军队文工团可谓明目张胆地夹带私货了。影片给我印象最深一点是“色彩”的运用。不同于张艺谋的肆意和张扬,冯小刚对于色彩从来没有过分的突出,以至于在《芳华》里稍稍这么一亮相,都让人过目难忘。

3. 怎么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有评论认为,《芳华》的前半段有恶意丑化前三十年、嘲弄学习雷锋精神之嫌;还有,后半段更有对越战退伍老兵生活待遇也存在着严重的曲解、误导的性质。

个人认为呢,个人世界观不同,正面来写现实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本来就少之又少的,能够出一个《芳华》,光是那种把大家带回到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场景、社会背景这一点,都是值得肯定的;没有必要像方方扣别人“极左”帽子一样的扣冯小刚一个“极右”的帽子,《芳华》很卖座,而且还是近年难得的现实题材的电影;最少,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和感情。

冯小刚拍摄这部电影《芳华》,满足了一代曾经拥有军旅文艺生活的一部分人,失去的青春年华,过往的不懈坚守,是挥之不去的历史情怀。
电影的前半部分很流畅,很有历史感;然而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将这个追忆往昔的芳华,硬是生生地塞进了一些现代的社会问题思考,显得很突兀,感觉前后语境不一致。我认为它就是一部关于冯小刚的个人情怀的传记电影。

《芳华》好在哪,好就好在每位人物的刻画都是那么细致、逼真,那么具有人情味,又那么具有性格特征,更重要的,它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而是像细细流水一样,慢慢地在人的心坎上流淌,让人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不错,反映的中越自卫反击战的事,很多人知道,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无论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都能从人物身上得到感悟同,就像亲自参加过此次战争一样,也像有过哪些爱情经历一样。所以,冯小刚的执导水平还是很高的,是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得。

这部电影向我们真实呈现了,这个社会是权势和金钱的社会。文工团不仅有刘峰和何小萍这样无背景无人脉的平民子弟,也有郝淑雯,林丁丁这样的高官子弟。别看平时大家都在一个锅里捞饭,当真正遇上事时,差别待遇就出来了。
刘峰就因为那么一抱,调查人员颠倒是非,草草了事,导致刘峰被下放,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替刘峰说过一句话。

何小萍也一样,因为出汗多,被室友排挤,她们公然撕毁她的衣服,却仅仅被批评一下。
善良的人最懂得善良。在这样的环境下,何小萍看到了刘峰身上的善良,所以她为刘峰感到不公,才会去送刘峰,才会赌气不参加表演,她早已打算摆脱这些人。最终,她也去了前线。

文工团解散后,那些高官子弟大都有一个不错的前程,有去国外的,有去炒地皮的。然而刘峰和何小萍却在社会底层挣扎。最讽刺的一幕是,刘峰因为两千元罚款和人打架时,郝淑雯正陪着陈灿在海南炒地皮。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不胜唏嘘。

社会从来都没有改变,那些有权势的人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他们可以比普通人获得更多的资源,在历史社会变革之中,他们总能提前掌握消息,赚取财富,继而将这种优势传承下去。而普通人却只能依靠自己的拼搏去讨生活。

我想,这才是本片最深刻的内涵吧,也是引起众多共鸣的最大原因,因为许多人都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怎么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4. 今天才看了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你是如何评价的?

电影《芳华》是近年来少有的表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片,电影里有一场6分钟激烈战斗的长镜头,表现的战争残酷和伤亡惨重,还有电影里出现了我军的62式轻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机枪压制敌人的情景。曾在网上引起过热议。有网友提出异议,说芳华的血腥战斗场面和伤亡不真实。而且认为1979年我军还是步兵炮传统作战,在越南热带丛林不会有大批坦克出现。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我国也很少对外宣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带丛林坦克战。大家一直以为,越南地处热带地区,地形崎岖复杂,密布着原始丛林,认为很不适合坦克部队作战,印象里中国军队都是使用纯步兵进攻的。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出动了500多辆坦克参战,并且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军队一共投入了6个坦克团,包括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41军坦克团,42军坦克团,43军坦克团,55军坦克团,以及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共五个坦克团。在整个战争期间,我军共投入坦克数量超过500余辆,其中62式轻型坦克有近400辆,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各有60多辆,此外还有63式装甲车100余辆,各种保障车辆400余辆。这个规模,基本上接近两个齐装满员的坦克师的战役突击力量。

这六个坦克团实施了在越南山岳丛林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步坦协同作战,同时开创了在热带山地丛林坦克战的先例,这也是我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战争。同时,我军的坦克部队还创造性的将坦克分散开,以营或连为单位配属步兵协同进攻,尤其是以坦克为主力搭载步兵进行丛林穿插作战,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反击战期间,我军坦克部队战斗70余次,击毁击伤越军坦克17辆,火炮108门,汽车56辆,摧毁火力点1210个,火炮阵地9个。当时越军的反坦克力量也很强,广泛使用苏制RPG2和RPG7型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能轻松击穿中国62式坦克前装甲。越军还大量装备苏制的反坦克导弹,仅我军战场缴获的苏制反坦克导弹就多达800枚。

我军坦克部队的损失有多严重?参战的500辆坦克共计战损了609辆次(注意,是“辆次”,不是辆),平均每辆坦克都战损一次以上。不过,有533辆次的坦克通过现场抢救,恢复了战斗力。只有76辆坦克被战损,其中有32辆战损的坦克无法现场修复,装车后送修理。有44辆坦克被彻底击毁,经过处置以后遗弃了。准确地说,我军在战场上只损失了44辆坦克。广泛地说,我军所有参战坦克都有损伤。由此可见反击战的激烈和残酷。

所以,电影《芳华》里表现的反击战战场上血腥和严重伤亡,还是比较客观的。我军在1979年的那场战争,战略上获得胜利,但很多的战斗打的并不好,损失较大,伤亡惨重,有很多失败和失误的战例。要知道,1979年的时候,中国有600万军队,其中至少有200万是各种原因塞进军队的。此时的中国军队别说打现代化战争,就是我军引以自豪的传家宝都忘记了。 对部队战斗力伤害巨大的,主要跟军事训练不足和人员膨胀臃肿有关,当时全军大拉练运动,发现一个哭笑不得的情况,很多部队的基层官兵,竟然不会野外行军,毫无作战经验。我军79年对越作战时,经历过抗美援朝对印作战的老兵已经极少,而且都是团以上干部,基层几乎没有作战经验。有人评价基层部队已经实际丧失了按地图行军的能力,这并不夸张。

1979年的战争,我军不仅作战经验和技艺很低,装备保障也很差。还是例如看地图,当时进入越南境内的我军步兵连,上级下发的作战地图的比例尺竟然是1:10万的,而且绘图十分粗糙,村庄也只是个红圈,没有兵要地志标注,不知道道路承载能力,不知道哪里有水源,哪里易发生灾害,哪里有居民点。这种地图只适合师团级领导挂在墙上绘制的首长决心图,完全没法用于基层营连级的步兵作战。

伙食上,我军一些部队出境前补充给养。多数官兵宁可选择少带食品,也要多带武器弹药。战士们最喜欢的食物是压缩饼干和蔬菜罐头,最恐怖的是一种2公斤的红烧肉罐头,能解决一个班的肉食,半罐是肥油,一顿吃不了,马上就馊了,第二天早上纷纷都扔了,很多打穿插部队第三天晚上就没吃的了,只好四处去寻找食物。

在南疆作战前期,越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此时越南刚刚统一不到四年,越军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越战,战术素养和士气都非常高,而且有大量缴获美军武器,以及苏联的支援。直到老山者阴山作战时,越军还能跟我们发起大规模的对攻。直到老山作战之后,我们军队才占据了绝对优势,伤亡大幅减少,打的越军哭爹喊娘。

5. 如何评价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是一部好电影。我想不到什么合适的词汇去形容这部电影。凌晨赶零点场看完了这部电影,在午夜空旷的电影院里,我哭得很惨,如同中了邪。我老了,现实又庸俗,又贫又丧,很没节操,可是看了这样的故事,还是不免生出几分情愁来。我自认是个不正经的人,喜欢开些没品的玩笑,段子张口就来…偶尔会认真几次。就是在看完这样电影的时刻,很想说一句:年轻真好啊。

如何评价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6. 冯小刚导演并拍摄的电影《芳华》如何?获得了怎样的评价?

冯小刚是我做喜欢的导演,没有之一。因此他拍的所有的电影我都看过。《芳华》这部电影当年刚上映的时候我也去电影院看了,心灵确实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因此直到现在我都对这部电影记忆犹新。
看完电影和原著后,我的内心是沉重的。军队总是被认为是纪律最为严明的地方,不管外面多么复杂,军队都始终是干净的,但是影片和原著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最不缺的就是被命运捉弄的人。
冯小刚要在《芳华》里讲的,就是一群有着相同经历的人
在文工团这一点上短暂的汇聚,再因为时代而分散,被生活所催促着不断前行,自此过着完全不同人生,有的人一路繁花、前程似锦,有的人颠簸辗转、从未安宁。
这个过程不止是那个红色年代所独有的,更像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活过程,被生活裹挟着被迫前进,在很多年后的某一天通过别的人眼睛,迅速照见自己的成熟与衰老。
然后突然感叹,我怎么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怎么比想象的要老了,我也成为了我曾经最不想成为的人了。
影片中的何小萍,(原著叫何小曼),一个几乎没有被爱过
何小萍是一位从未得到尊重的女孩子,她以为通过自己的刻苦走入部队,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得到平等,得到关心,得到尊重,进而开始崭新的生活。
然而生活并不像她想象的一样,来到部队只是她噩梦生活的开始。她只是普通人而已,简单、纯粹也敏感,拥有善良赤诚的心,但是一生都磕磕绊绊。
纯粹的人,在哪个年代都活不好
何小萍在文工团的时间里,有过军装事件,又因为内衣里的海绵被嘲笑,还因为自己身上的汗味被排挤。对于文工团的其他人,她有着不完整的家庭,不干净的背景,不优越的个人条件,是被所有人嘲笑欺辱的存在。
她努力刻苦,比别人多用很多时间练功,却被送到前线,成为护士,远离了自己一直热爱的舞蹈,作为战地护士,眼里只有生死。当她的好,终于被看见,当她因为好人好事被表彰的时候,一直被歧视、被排挤、被冷落的她,突然疯掉。
最后在疯人院里度过了几年岁月,谁都不认得,当她看到曾经的战友跳舞的时候也不认得人,只是自己跑到外面的草地上,自己跳全套的舞蹈动作。
小说里写“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施暴者永远不会同被害人感同身受,没经历过的人总是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可是这种舆论攻击和排挤却又最能摧毁一个人。
施暴者时第一个离开伤口的人,他不知道有多疼,影响有多大,往后的一切只能被害人一个人承担,等到伤口愈合,留下的疤痕也在提醒着她,以前有多可怕。
伤害你的人早已经原谅了自己开始好好生活,但是你自己却要带着各种后果过一生
没有任何一个施暴者会为自己的暴行买单,当事情真实发生,只有继续善良和变成新的施暴者两个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折磨自己,第二种选择是折磨他人。不管如何选择,结果都不会改变,最终都需要面对自己,继续生活。
《芳华》不止是冯导,一代文工团人的青春,从这一点上看来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施暴者和被害者的事情每分每秒都在发生,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自己,成为其中之一,如果已经成为了,就好好对待自己,保持善良,继续生活。

7. 冯小刚《芳华》有何深意?

流年何复。年华已逝,流年何复?泪因幽梦而生,由浅吟而散,若那年消逝的盛世烟花。 冷月不再,花魂可否安好?纵浮华三千,仍无枝可栖。 月上,雪染,月下,魂散,魂归去兮,无处可依,魄飞散兮,无念无悲。
《芳华》是一部青春成长的年代故事,在一个经典的年代,讲述了两个人从芳华到多年以后的样子。现在的大部分青春文艺剧都是玛丽苏剧情,老老的套路,看的很是乏味无感,但《芳华》他把时代拉倒了七八十年代,给人一种年代感,年代感一上来,那个时候的情怀就随之而来了。

冯小刚《芳华》有何深意?

8. 如何评价《芳华》的导演冯小刚?

冯小刚对于百姓生活和各阶层的心理需求具有独特的洞察力 。他对都市大众生活的喜剧化书写,对电影观众审美心理的把握都显得从容自如。在具有冯氏幽默印记的电影作品中,冯小刚以其平民视角的幽默与调侃实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他擅长用调侃戏谑的方式讲述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  ,其作品在抓住大众主流娱乐心理的同时,还能反映出人性的善恶 。在语言风格方面,他以自己的成长背景及社会阅历为基础,用中国喜剧式的温情哲学获得观众的认可。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冯小刚电影中的人物对白采取的是北京风格的幽默语言,常在嬉笑怒骂中表现小市民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冯小刚是一位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导演。他一方面坚持商业片的路线,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因而他在制作商业片的时候有着不乏现实关注的维度和取向 。他从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开始,进而一步一个脚印的在电影作品中发掘时代的本质,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让他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到了双轨并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