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系

2024-05-19 03:36

1. 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系

其实,这次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参加的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理清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2、最近理想:导师帮助研究生发现一个可供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获得最后的成功。
  3、过程影响: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做论文及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从积极的意义上影响学生,使其能够在最后拥有导师思维并解决所遇到问题的基本能力。
  4、反馈影响:导师通过研究生的一些思维发现自己的知识范围内所未涉及到的新知识,并将其和学生一起融会贯通,取得超越两人固有能力的成果。
    这些都应该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的特征,但是,事实上,却是很难达到的,有些优秀的导师可以达到或部分地达到,而有些很差的导师则一条都做不到。
    作为研究生,确实需要从导师那里获得自己原来不具备的本事,这些可以从课堂上获得,可以从讨论班上获得,可以从老师的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中获得,可以从老师的思想或者行为中顿悟到。
    而作为导师,则通过指导研究生的选择研究方向,选择希望解决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来引导学生达到理想的彼岸。即便未来不见得做研究类型的工作,但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却是应该教到学生手里的。
    如果学生能够在三年内或者稍长的时间内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从导师那里获得一些进展,而这些进展可以表现为发表的论文和最后的解决了某个问题的毕业论文,那就可以认为完成了最近理想,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导师的影响还可能继续起作用,这一般就是精神上的影响了。
    经过这次讨论,我认为带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确会比带统招的研究生累一些,一方面是不能时时耳提面命,上面也提到,其实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会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是他们肯定对于研究有自己的看法,很可能是觉得工作中处理的问题就是或者接近研究了,而没有虚心学习的动力。
  这样的话,我想,对于以后愿意跟我做论文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我觉得应该对他们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原来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学生要跟着我上至少一个阶段的讨论班,现在看来这样的要求不太够,那就再提一个可以评价的要求,就是在杂志上发表出至少一篇学术论文来,以这篇发表论文作为自己真的学到了研究秘诀的证据,我想这还是很应该的。
  周六的时候,有同学去取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问我,是否能跟我做论文,我当时的建议是,先尽量找其他的老师,找到了最好,如果找不到或者找了但是别的老师对自己没有兴趣,那再考虑是否跟我的问题。
  这样说一方面是考虑到同学太多,现在就开始记在我的名下浪费了其他的导师资源,另外也有我对同学目前没有把握的缘故。
  未来的工程硕士答辩将会有个淘汰的问题,具体的做法是:论文不合格者不让答辩或者延长学习时间,等写好了再答辩,如果一定要答辩,到答辩会上过不了的话就要重新开题,然后再用相当的时间来做一篇新的论文,这个要求一定要得到贯彻。
  到时候如果我的学生和别人的学生站在一起PK谁过的时候,能够拿得出研究论文来的人自然会让老师有话好说了。因此,我准备
  1,逼迫成为我学生的同学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2,在我的讨论班上至少要过一个周期。

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系

2. 作为学生 怎么跟导师交流

对学生而言,积极与导师沟通是你们必做的功课,因为研究生学习是你人生的一个阶段,是你未来发展的一次积累,把握好这两年的学习时光就等于给自己更多的机会。

有人曾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说明学生和导师的关系:导师为学生指明远处有一片森林,学生就应认真研究森林中有哪些不同种类的树木,有那些不同的鸟类,乃至细化到枝叶的纹理结构等,导师在此基础上和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与提高。事实就是如此,导师的重要性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方向,学生则在导师的指导下实施和从事具体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与导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沟通,接受导师的指导。近年来,研究生扩招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不能回避的现实环境是,在扩招过程中,我院导师所带研究生数目由原来的每届1到3个学生增长至现在的5至8个,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导师根本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学生与导师之间因关系疏远而产生隔膜也是在所难免的。要改变现状需要学生和导师的共同努力。对学生而言,积极与导师沟通是你们必做的功课,因为研究生学习是你人生的一个阶段,是你未来发展的一次积累,把握好这两年的学习时光就等于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在与导师的沟通过程中,我认为你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尊重你的导师

无论导师的观点、立场、学术造诣如何,你首先应该尊重导师,这是与导师有效沟通的首要条件。有人曾给我描绘过这样一个场景:在研究生择业面试时,主考官要求在座各位研究生谈谈自己的导师,出乎意料的是,90%以上的研究生都在从不同角度贬低自己的导师!这是一个令人寒心的事实,也许你的导师学术不够精深,也许你的导师对你关心不够,但你要相信,从职业道德角度出发,每个导师都爱自己的学生,都很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换个角度说,你的导师是凡人,不可能在方方面面完美无暇,当你用真心去爱你的导师,发自内心去尊敬他们时,相信你会从与导师的沟通中获益匪浅,你会为导师的敬业精神而感动。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你只要经常告诫自己去换位思考。下面这个小故事是否能给你一点启示呢?向来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个人都点了牛排。等六个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他还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主厨来时很紧张,因为他知道请自已的客人来头很大。“是不是牛排有什么问题?”主厨紧张地问。“烹调牛排,对你已不成问题。”松下说,“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于厨艺,牛排真的很好吃,你是位非常出色的厨师,但我已80岁了,胃口大不如前。我想当面和你谈,是因为我担心,当你看到只吃了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厨房时,心里会难过”。客人在旁听见松下如此说,更佩服松下的人格并更喜欢与他做生意了。我想,当你能够站在他人立场去理解、处理事情时,你将拥有人们对你的信任和爱。研究生通过和导师的接触,可以学到很多读书做人的道理,关键看你自己怎么做。

二、端正学习态度,按照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严格要求自己

整个研究生的培养有一个总体的要求,其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基本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能够迅速查到相关资料,并找出问题所在等。也就是说,研究生阶段学习要从一般的学习转化到提炼学术观点,提高创造性思维上,因此作为研究生,你应当本着诚实、认真、刻苦、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研究,一方面保持平和的心态,踏踏实实的跟着导师进行专题研究;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和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对于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换言之,无论是做导师的课题,还是到实践部门实习,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完善独立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关键的。

在你参与导师课题或项目研究时一定要调整好你的心态,准确界定导师与你的关系——平等协作关系。现在在理工科院校大多将导师的身份定位为“老板”,学生在为“老板”打工,对此我很不以为然。我认为,学生和导师的关系应定位为学生“和”导师共同工作,而不是“为”导师工作。因为在工作前期学生要从导师那里得到辅导,在此基础上才会与导师共同将课题或项目研究深入下去,这个研究经历将是你的一笔财富,你从中会得到很大收获,换句话说,你在为自己工作(我在南开博士后流动站就是这么工作的,希望大家不会认为我在说空话)!

三、带着问题请教你的导师

美国波士顿大学一位华裔教授曾明确表示:“我向我的每一位研究生都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就是毕业时在他所做的小分支领域中必须超过我的现有水平。对研究生的要求不是论文数量,而是他是否在自己的领域内超过了我,如果超过了我,他就有价值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带着问题去找导师,就某些学术问题去讨论,甚至争论,这是导师最愿意看到的,因为每个导师都希望看到学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成长以及知识水平的提高,甚至在很多方面能高于自己。

当导师和你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后,你需要大量查找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明确你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等,就这些问题你需要与导师进行深入探讨;当你就某一问题有灵感火花时,与导师的及时沟通可能会拓展你的思路,给予你更多启示。另外,解答你的疑问的同时,导师也在思考,而且有些问题导师也不一定能够马上给出答案,这就需要你们的交流。别小看这个共同探讨问题过程,通过它你不仅可以得到问题答案,更可贵的是你会更了解导师的想法和思路,导师也能通过它更多地了解你,这样你们的距离自然就会拉近很多了。

四、定期向导师汇报你的学习状况和研究成果

要知道研究生培养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要以研究生个体差异而不断调整,因此,研究生要主动和导师沟通,让导师了解你所关注的问题及其困惑。另外,经常和学生讨论学术问题是对导师的一个基本要求。我曾见过一篇短文,大致内容是这样:80年代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学家J. Goldstein,他参与美国生物医学界很多重要决策,也常常外出访问。可是他一直保持和实验室研究人员及其学生们的一线接触,即使他出国讲学,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学生们把试验结果传真到他下榻的旅馆让他读。这事实上告诉我们,一个对学术感兴趣的导师,他会非常关注学生的当前研究,愿意花时间和学生讨论、争辩。

你或许要问,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导师交流最方便、快捷。我认为当面和导师交流是最好的,因为你可以更全面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导师的回答。要是不能约到双方都合适的时间交流的话,那么“一封邮件、一个称呼”是不错的选择。面对着高校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老师们所承载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导师疏忽了与你的沟通,请你像朋友那样去理解导师吧,发一封电子邮件谈谈你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有助于导师对你的深入了解,加深了你和导师之间的感情。我曾为学生们对我的两个称呼而深深感动过,一个是“红霞老师”,这是我曾教过的本科班学生发手机短信给我的;另一个是“霞姐”,这是我的研究生送给我的。我想,对于爱自己老师、将老师视为朋友的学生,任何老师都会感到欣慰,会更加爱自己的学生的!

我在《企业培训中十八个经典的故事》中见过这样一段文字: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就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记者很生气说,小孩子不能谎话,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他儿子非常委屈地辩解说,我真的拼好地图了!记者一看,果然如此,这么短的时间将如此复杂的世界地图拼好,难道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他儿子如何做到的。他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只要反过来拼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是好的。

人生智慧就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是一种美感体验的豁然洞见。曾经有人把导师比作大树,我觉得导师其实只是一个主干,研究生不是树下的阴影,应是树干上面的新芽,在你们毕业时就应该成长为一支粗壮的新枝了。多和你的导师交流吧,你会发觉在和导师交流后,你对学习、工作和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精神状态会更加高昂,因为交流会使两颗心相互靠近,让交流从心开始吧!

3. 问导师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分阶段提问。请教前:问题整理:提前整理好自己要向导师请教的问题,理顺自己的思路。有的学生见到老师会紧张,忘记自己要问的问题,所以最好把要问的列个提纲。知识储备: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牵扯到别的知识点。所以,在向导师请教前,先准备一些相关知识,以免在导师讲解时一问三不知,给导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时间预约:大学的老师往往会有别的项目要做,所以如果是到导师办公室请教,要先确定导师有空闲。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跟导师预约一下时间。如果是课后请教,也要先问一下导师是否有时间。关于礼节:导师是我们应该尊敬的人,因此对导师要有礼貌,主动向老师问好并介绍自己,态度要谦逊。关于问题:在导师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如果怕自己记不住,可以适当的把一些重点记下来。要勇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导师积极探讨,让导师发现自己的探索专研精神。

问导师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4. 导师能够为学生做什么事

今年学校实行导师制,这个是一个新鲜的尝试,以前没有过,大家也都是在探索之中。就“导师制可以做些什么?”我自己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 可以关心学生的薄弱科目。让学生感觉到来海高,没有被老师忽略。 本次导师,我们主要的一个原则是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薄弱科目来分配相应的任课老师。也就是说基本上,所导的学生的薄弱科目即为该老师所任教的科目。导师可以因此而关心这位学生的自己的功课。那么,从心理上来说,只要老师能关心这位学生,就算没有具体来辅导功课,学生也会因为老师的关心而认真学好这门功课。老师如果能在课外,比如说中午,比如说晚自修的时候,去辅导自己的功课,则学生对于这门功课,会产生不同于其他功课的感受,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功课成绩会有进步。二、关心学生的整个功课的情况 老师的定位,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功课。我们老师在帮助学生时,除了自己的功课之外,还应该关心学生的其他功课,这就是为学生的功课的全面发展负责。其实,这也是水涨船高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总体成绩好,那么受益的还有老师自己的功课。如果学生总体成绩上去了,学生的信心也建立得更为巩固,信心与功课成绩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对于他来说,那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可以在谈心的时候了解他的整体学习情况。可以在谈心的时候教给他学习方法。可以向班主任了解他的整体功课后,帮他制定学习计划,帮他提出解决方案。三、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 老师除了传授学习方法,学科知识之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的人生发展。由于老师的社会经历相对于学生来说要丰富,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办法要多,意志应该也会坚定一些。学生处在一个性格塑造期,人格还没有定型,有些同学可以比较迷惘,人生观目标不明确。而学生的年龄特征又决定了他无法与家长很顺畅沟通。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做一个倾听者,能够做一个在他困难的时候扶他一把的朋友,能够在他迷惘的时候指点迷津的人,能够在他性格塑造期施加正面影响,那么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长,定会更加完整,更加健康。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个人觉得不要过于刻意,上思想课,没有人愿意听,我觉得老师要么在他困难的时候,一定要腾出时间来帮助他,要么与他闲谈的时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来影响他。四、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与家长沟通。 如果了解到学生与家长沟通情况不顺畅,我认为作为导师,我们可以与家长进行友好沟通和交流。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探讨。我们的目的不是家长一定要怎么样,至少与孩子的正常沟通,是我们可以教会家长的。五、对于有特殊兴趣的学生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会碰到一些学生,成绩不太理想,但他的却有比较擅长的本领比如文艺特长,比如体育特长,比如书法特长。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用这种特长来不断鼓励他,并且尽量要提供舞台来让他提升自信心,不因为成绩不理想而丧失人生的信心。六、我们老师用什么时间和什么方式来进行“导” 老师平时比较忙,而学生也比较忙,一天课排得满满的时候,老师什么时候去导呢?我觉得从大的方面来看,要找时机。不一定要经常找学生。另外,如果就具体的时候来说,中午自修的时候,学生活动课的时候,晚自修自己值班的时候,如果有必要,自己也可以牺牲一些时间来帮助学生。毕竟学生的成长,有个时机,错过了,可能就没有更好的机会了。 用什么方式“导”比较好呢?我个人觉得最好是一起交流和个别交流结合。正式辅导与闲谈相结合。学习交流与生活交流相结合。总之,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自己成长道路上一个真正有帮助的人。

5. 导师与学生该如何相处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如何与导师相处?全都在这里了!

导师与学生该如何相处

6.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导师

一、热爱教师工作,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应力争讲好每一节课。教师讲好课应立足于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获得必要的知识和培养应有的能力,逐渐使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主动、越学越聪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能学到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做出贡献。为此,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广交朋友,让学生接纳你、认可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其次要热爱教学工作,对教育事业要有奉献精神,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领会教学内容,要舍得花时间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同时还要树立起搞好教学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完成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为己任。  二、掌握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要讲好一门课程,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内容下功夫钻研,不但要做到深刻理解,而且要做到全面掌握。这样才能适当选择教材和妥善安排教材。所谓深刻理解,就是要把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彻底搞懂,不能有一点含糊,准备回答学生们可能提出的一连串的“为什么”。这是基本的要求。所谓全面掌握,就是要能从全部内容中抽出重点,理出系统,用一根线贯穿起来。这个要求虽然是高了一些,但也要努力争取做到。要知道,即使教师自己明确了重点,理出了系统,再去讲课,同学们听了以后,还可能感到“重点不突出”,“系统不清楚”。如果教师自己就是重点不明,系统不清,同学们所听到的将只是无主次、无头绪的一堆零碎知识。这是因为,把教师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知识,要经过“讲”和“听”的过程,要打一定的折扣。  为讲课而钻研一门学科的内容,绝不能以教学大纲或一本教科书的内容为限,不能要讲多少就只学多少,不能懂得几分就讲到几分。一定要“多走一步,深入三分”,有一定的储备力量。不然,将来会感到无法启发同学,答疑的时候会感到词穷才尽,无法应付。其次,对这门学科过去发展的过程、目前发展的情况、将来发展的方向,以及它在各个发展的阶段怎样和工程实际相联系,也必须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不致内容枯燥、范围狭窄,使同学们感到“干巴巴的”、“只有骨头没有肉”。如果能结合自己曾经在这一学科方面结合生产做过的一些科研工作,就更能使讲课讲得生动,使同学们感到更有说服力。  在钻研教学内容时,在广泛阅读各家各派不同的学说和不同的方法,比较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肯定自己的看法。虽然将来在讲课时一般并不讲授所有不同的学说和方法,但可能有一些同学们阅读参考书,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做到有备无患。  三、了解学生情况,完善教学方案教师要很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除自己要具备扎实的知识根底外;还要充分了解授业对象———学生的心理、基础、能力等诸多因素。唯有多了解学生情况、研究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准备为某一班级讲授某一门课程之前,必须去了解这个班级里学生们学习的情况,尽可能地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作为将来安排教材、决定教学进度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一部分依据。所搜集的资料,包括学生们的专业方向、先修课程的学习情况、学习风气、惯用的学习方法等,以及其中是否有特殊优异和特别困难的学生,等等。这样,在将来备课的时候,才能使讲授的内容与先修课程的内容多多地联系,充分利用学生们已有的知识为自己的讲课服务。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得学生们易于接受所讲的内容,还能使他们对先修课程的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四、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准备1.认真备课。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初,人们曾乐观地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虽需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电于课件,但一旦课件完成,就可一劳永逸,教师就可以不必向传统教学模式那样花费备课时间,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来节省教师资源,教师上课也将变得十分简单:只要有一个好的电子教案同样可达到较好的讲课效果。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电子教案的使用决不会比传统模式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它不是降低了对教师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课件只能提供一个讲课的骨架结构,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还得依赖于教师的备课过程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仅要熟悉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还得考虑如何围绕这一结构使讲课更为生动具体;必须对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探讨大容量、粗线条、发散式、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特别要重视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多媒体的辅助性。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写黑板来传递信息,教师不写学生就没东西可看,因而教师自然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多媒体教学不同,教师可坐在电脑前看着电脑屏幕讲解,学生也不一定要看教师如何动作,只需看投影屏幕即可,有的多媒体教室甚至将讲台移到了教室的一角,这极易使教师丧失课堂上的主角地位,甚至只能起到一个”配音演员”的作用。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贪图舒适坐在电脑前讲课,也不要在屏幕上出现大段文字叙述让学生去看或抄写,自己站在旁边休息。应坚持面向学生,适时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尽量减少学生的视觉空间;教师若能在黑板上实时地补充、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师发挥形体语言的优势,活跃课堂气氛。总之,要采取多种措施,以“我”为中心,不要让多媒体的屏幕喧宾夺主。  3.控制好教学节奏。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是节省了教师对复杂图象和表格的描绘以及对标题、定义、定律、原理、公式、例题、总结等文字的书写,使教师可以有的时间集中在对力学现象、规律,方法和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讲解上,可以向学生展示的教学资料,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可以说教学信息量是明显加大,但同时也存在处理好大信息量和合适的教学节奏的矛盾问题。由于媒体屏幕的局限和节奏控制不当,往往就使学生对一些内容思考不足、理解不透。从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接受一项新知识必须要有一个反复过程,而且思维不可能保持长期高度集中,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为追求大信息量而忽视教学节奏,还是要让学生来得及看清,来得及思考,来得及接受和“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电子教案时,突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控制好节奏。  4.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的有机融合。从教育生理学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只和一种媒体打交道,哪怕是最先进的媒体,也容易诱发生理疲劳,对传统教学是这样,对多媒体教学也是这样,因此两种媒体交替使用,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机构的运动、受力分析和习题演算,则应适当增加黑板板书,使学生熟悉力学的分析过程、掌握公式的演算、规范工程计算、提高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获得逐步讲授推理或演绎思路的好效果,尽量将“课件”做成动画形式,以便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课程结束以后,还要再做一次总的检查。这个检查,主要是针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少和次序的安排进行的,同平时的课后检查一样,最好是在检查以后立即定出改进的法,不要推迟到下一次备课时再来考虑。  课后征求学生的意见,征求听课老师们的意见,都可以从中发现自己讲课中的缺点和问题。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自我检查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虽然一般说来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是,自己如果能够深入地、客观地、全面地检查,是可以做到比旁观者更加清楚的。一般说来,在初讲课时,主要是靠别人提意见;在讲过几次以后,主要是靠自己的检查。课堂讲授质量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过去人们常说“学无止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应当说是“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大纲,同学们没有意见,那就把要求降得太低了。即使同学们不但没有意见,而且公认你讲得很好了,讲课质量还是可以大大提高的。  首先,掌握课程内容,就是没有止境的。深入了还可以再深入,宽广了还可以再宽广。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在,要对一门学科的内容做到深刻理解,全面掌握,并不是可以轻易做到的。何况现在国家对人材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对于我们课堂讲授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另外,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也是没有止境的。例如,讲课这个教学环节应当怎样和其他环节相配合?哪些内容必须在课堂上讲授,哪些内容宜于使同学们自学?怎样讲授,才能使同学们以最少的精力和时间掌握基本内容,腾出精力和时间去进行自学?在讲课中应当怎样深入浅出,对不同程度的同学因材施教,使得程度较好的同学可以深入钻研,发挥他们的才能,程度较差些的也能掌握基本内容,为他们日后的自学打下基础?这些问题,将永远摆在我们面前,有待我们不断地钻研,逐步去解决。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树立这样一个观点:每讲一节课,都应该让同学们有一节课的收获。一节课讲得成功,将使听这节课的同学们在向科学进军的道路上前进一步,也就是自己对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了一份贡献(那怕是极其微薄的一份)。一节课没有讲好,对全班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同学来说,便浪费了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小时。如果在这一节课中间,自己向同学们灌输了任何错误的内容、观点和方法,造成的损失就更大了。我们怎能对任何一节课掉以轻心呢!  当今社会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学生也有新特点。如果老师仅仅靠吃老本,在原地踏步,十有八九是行不通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自己必须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处处起榜样作用。因此我以为,一个教师只要具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他(她)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7. 大学里导师是做什么的,要实际的,谢谢

大学里的导师就是常说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1.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2.硕士生导师应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学术水平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有培养本科生经验,至少培养过两届本科生。能坚持正常工作,担负实际指导硕士生的责任。有协助本人指导硕士生的学术队伍。有课程教学经历,承担过或正在承担一定工作量的本科生课程。

向左转|向右转


拓展资料:
导师(Hierophant)一词源自希腊语,古希腊埃勒夫西斯秘密宗教仪式的主祭司,主要工作是神秘宗教庆典中呈上圣物,并对初入教者解释秘义。昭圣者必须出身尤摩尔浦斯氏族(埃勒夫西斯的原始氏族之一),通常都是年高德劭、声音洪亮的独身男子。就职时,要象徵性地把原先的名字抛入海中,此後只称昭圣者。
导师象征有相当的知识和智慧,就这一点来说,是相当切合传统的Hierophant的特质的,他们是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是诊疗人世伤痛的行医人。
资源来源:百度百科-导师

大学里导师是做什么的,要实际的,谢谢

8. 导师是干什么的?

导师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人。
导师象征有相当的知识和智慧,就这一点来说,是相当切合传统的Hierophant的特质的,他们是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是诊疗人世伤痛的行医人。

制度模式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四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