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主要理论

2024-05-18 01:43

1. 凯恩斯的主要理论


凯恩斯的主要理论

2. 凯恩斯理论具体指的是什么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经济学的证明,这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任何经济学都根本做不到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


凯恩斯关于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稳定经济为目标;其二是强调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稳定经济的政策考虑上,凯思斯依据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提出两方面的政策主张。在面对1929一1933年危机,凯思斯主张要依靠国家的干预来刺激有效需求,保证整个社会充分就业状况的实现。战后,英国政府发表的《就业白皮书》(1945年)和美国的“就业法案”(1946年通过)都反映了凯思斯的这一思想。另一方面,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就转入了战时经济的轨道,这时它们面对的国内经济问题,不是供给过度,而是供给不足,不是萧条,而是通货膨胀,不是失业,而是缺乏劳动力。这样,在政府还来不及运用刺激总需求的手段以减少失业人数的时候,经济政策的重点就变为如何抑制总需求以防止通货膨胀的来临。为了防止出现通货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凯恩斯提出应当抑制战时消费需求,增加储蓄。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凯恩斯经济稳定政策主张的特点是:强调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宏观政策?而经济过度膨胀时,采用紧缩性的宏观政策.因此,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把凯思斯的国家干预政策主张称为是“逆经济风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
凯思斯宏观经济政策主张的第二个特点是强调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中的作用.财政政策发生作用的关键在于国家拥有越来越庞大的预算。凯思斯认为,要使财政政策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必须打破财政预算年度平衡的原则.这种年度平衡的财政原则在第一次经济大危机之前是被普遍接受的。但凯思斯等人认为,这种年度平衡的预算财政会加剧经济波动的严重性。因为,在衰退时,税收必然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为了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提高税率,结果会加深衰退;通货膨胀时,税收必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率,结果加剧了通货膨胀.在打破平衡预算财政原则的同时,凯思斯主义者又提出了职能财政的主张,即认为财政政策的责任在于保证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增长的、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为此,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实行赤字预算;通货膨胀时,政府财政预算应有结余.因此,这种不平衡的职能财政在目标和政策手段方面都具有最大的灵活性。

3. 凯恩斯理论的基本体系是什么?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认为利率并不是取决于储蓄与投资,而是取决于流动偏好(货币的需求)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储蓄与投资只能通过总收入的变化来达到平衡。不仅如此,他还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仅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货币金融理论基础上。
1.货币的本质
在货币本质观上,凯恩斯是一个典型的名目主义者。他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而派生的。所谓“计算货币”,是指一种观念上的货币,是货币的基本概念。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不具有实质价值。本身是没有实质价值的符号或票券,是国家凭借权力创造的,并有权随时变更。
2、货币的职能
凯恩斯强调的货币职能有两个:一是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功能仅仅在于便利交换,对经济不发生重要的和实质性的影响。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作为财富的积累,充当贮藏手段。这里的贮藏财富职能与马克思所说的“贮藏手段”职能是不同的。
3.货币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现代货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生产弹性,凯恩斯是指生产货币人数的变化率除以购买货币人数的变化率。凯恩斯认为,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或者实行管理通货的国家,纸币的生产或发行都由国家严密控制,对于私人企业来说,绝对没有生产纸币权力,货币的生产弹性只能等于零。
(2)货币的替换弹性近似于零,或几乎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替换弹性,凯恩斯是指当货币的交换价值上涨时,人们抛弃货币而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的比率。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这种替换弹性等于零。这是由于货币本身并无效用,它的效用来自于交换价值。作为一般购买力的代表,它可以换回任何其他商品,但其他商品中却没有一种商品具备这种效用。因此,人们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货币的交换价值越高,人们越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换货币,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
(3)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且保藏费用低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周转灵活性。这是由于货币较其他商品有更大的流动性,周转便利,既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又可以储藏起来,以防日后的不测之需,还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资产的投机;同时,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货币工资又常常是相当稳定的,所以人们对货币未来价值的估计也是乐观的。货币由于其材料的属性(如体积小、自然损耗少等),使货币具有保藏费用很低,甚至微不足道的特征,货币的这一特征与周转灵活性结合在一起,意义非常重大。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凯恩斯的这一观点与供给弹性几乎等于零密切相关。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决策和金融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量。五、货币供应量渠道
凯恩斯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办法。金融当局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上各种债务票据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金融当局买进各种证券的同时就把货币投放出去,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反之,若金融当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就卖出各种证券使货币回笼。凯恩斯认为,金融当局应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对各种期限的证券都进行买卖,以取得迅速的、良好的效果。同时,买卖证券的利率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根据证券的种类、期限等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利率。
六、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说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按他的说法是: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所谓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理论。
那么人们为什么偏好流动性,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呢?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他把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种。所得动机主要是指个人而言,业务动机主要是指企业而言。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2)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存的货币,其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确定。但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3)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由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加上出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它们有其不同的特征:
(1)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特征
第一,相对稳定,可以预计;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
第三,对利率不太敏感;
第四,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货币投机需求的特征
第一,货币需求难以预测;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贮藏财富的手段;
第三,对利率极为敏感;
第四,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八、
货币总需求是由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货币投机需求三部分构成,由于它们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因而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单项因素的波动通过影响其中一部分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引起货币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对经济体系发生影响。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来说,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的收入水平这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而其它因素,特别是心理的、预期的因素影响甚微。而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未来利率预测的改变,可见其中心理的、预期的作用影响很大。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常常是剧烈的,变幻莫测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在极端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
九、
1、关于利息的概念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资产,手持货币能给人们提供周转灵活的方便,满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的需要。因此,人们普遍具有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如果要求人们放弃这种灵活的偏好,就应该给予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以货币形态表示就是利息。“所谓利息,乃是在一特定时期之内放弃周转灵活性之报酬。盖利率只是一个比例,其分母为一特定量货币,其分子为在一特定时期中,放弃对此货币之控制权,换取债券票,能够得的报酬”。简言之,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的周转灵活性而能够得到的报酬。2、利息的形成
凯恩斯认为,利息的形成于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所作的两种选择之中:
第一是时间偏好的选择。当人们得到货币收入后,首先要决定多少用于目前消费,多少用于将来消费(即储蓄)。这种时间偏好选择的结果,形成现实的消费量和储蓄量。而时间偏好的选择,主要受消费倾向的制约。若货币收入不变,决定消费多少的是一些主观的动机。由于这些动机的存在,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当收入总量增加时,消费开支也随之增加,但增加程度要略为小些。这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凯恩斯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因为这一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并经过乘数的作用,使消费需求不足数倍扩大。
第二是流动偏好的选择。人们在作了时间偏好的选择后,决定了收入中用多少作为储蓄,紧接着必须做另一选择,即他到底以何种方式持有他准备用于储蓄而暂不消费的那部分货币收入。凯恩斯把资产的储蓄形式抽象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货币,一种是债券。凯恩斯认为,尽管持有货币会丧失利息收入,但人们常常宁愿牺牲利息收入而采用货币形式进行储蓄,目的就在于保持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偏好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倾向,原因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在第二节中曾经谈到,正是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未来变化感到疑虑和存在不安全感,又缺乏科学根据去作可靠的预测,因而都倾向于持有货币这种价值比较稳定的资产,以此来平息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和忧虑。并且当人们在货币的流动性和债券的收益之间进行选择时,由于对未来利率的变化无法确定,造成对债券价格的预测也是不确定的。为了避免蒙受损失,人们也大都愿意以货币形式进行储蓄。这样做至少可以保存自己资产的原价值,还可以伺机使其增殖,这就是货币投机需求的前提。

凯恩斯理论的基本体系是什么?

4. 什么是凯恩斯理论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揭秘政府经济调控背后的逻辑。

5. 凯恩斯理论是什么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凯恩斯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经济学的证明,这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任何经济学都根本做不到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9812.htm

凯恩斯理论是什么

6. 凯恩斯理论的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指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7. 凯恩斯理论的介绍

凯恩斯主义指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凯恩斯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从经济学理论上证明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这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任何经济学都根本做不到的。

凯恩斯理论的介绍

8. 什么是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理论指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

凯恩斯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从经济学理论上证明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这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任何经济学都根本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