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些文科学习方法。。求助

2024-05-05 07:20

1. 求教些文科学习方法。。求助

一学好文科必须重视的五个基本环节
    我深信每个文科生都想走上学习的成功之路。要想走上成功路,除了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只要是在学习,不管是否意识到,人们都在选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只不过所用方法有优劣之分罢了。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不但能帮助文科生在今后的一年间顺利前行,取得优异成绩,更能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而让人终身受益。其实,达尔文早就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学好文科有哪些方法?怎样去掌握这些方法呢?笔者以为首先必须抓好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1、教材的阅读
    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当然,看书未必是阅读,只有读懂了至少是用脑了才能算是阅读。那么,从文科生的角度看,应该怎样阅读文科教材?
    从阅读的步骤看,首先是要经常看看目录及其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因而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就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如阅读高一经济学第二课第一节和下属的三个框题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其次是在对每个章节的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社会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此,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他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他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灵魂”常常表现为是隐性知识,它并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的区别?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对市场经济到底有什么意义?分配既然要求兼顾公平和效率,那么为什么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
    第三是确定并用各种标记划出学习目标,以便于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确基本的知识点。
    从阅读的技巧看,要特别注意四点。
    一是要重视关键词(又称段落主题句)。它通常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要想一想,支撑它的依据是什么?
    二是要善于把标题变成问题对自己提问。如“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就可变为: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可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等
    三是如需对某些重要材料要加深理解,可按“浏览—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
    四是如需较长久地记住的知识,可使用“考试通过器”(又称三R体系):阅读(READ)—逐段阅读,弄明白作者在这一段中讲了什么,重点是什么。这是关键一步,必须弄懂。记录(RECOND)—对所阅读的教材有选择进行划线,或归类制表。背诵(RECITE)—对所划的东西掩卷回忆并背诵,最好是出声地背诵,背对为止。在时间分配上,背诵时间占50%较为适宜。
    2、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是高效地学习新课的基础,但不少文科生对教材的预习向来是忽视的,其后果是听课时心中无数甚至于是不得要领,只得忙于生吞活剥教师讲授的东西。不搞课前预习,除了认识上的原因,时间过于紧张也是客观原因。其实,如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预习。
    那么,怎样预习?建议按下列三个步骤去尝试:首先是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纵览犹如给机器上润滑油,化时不多,便可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还易于整体地把握方向。其次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或辅导资料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划下来。最后是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明确它,才有可能消除它。做好了这一切,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
    复习恐怕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这里的复习主要是指课后的复习。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它当然也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过,课后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新的知识。
    文科的课后复习应该怎样进行?
    从复习内容的角度看,当然是要抓住“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主要学习目标(也称学习重点或主干知识)。以政治学科为例,所谓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一些重要概念的辨别;二是原理的作用和影响;三是教材中的原理和现实经济生活的关联。
复习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下列四种。
    第一,对平时的课后复习,通常可以重要的知识点为中心进行。
    第二,注重归纳。随着学习的推进,归类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的复习方法。
    宏观的归类可以形成基本线索。如高三政治学中可以将国家职能、党的领导等相近或相关的知识联系考察归类
   归类还可以表现为抓住一些小专题进行复习。在文综考试的背景下,这种归类方法似乎变得更为重要了。小专题复习当然意味着要把有关知识系统化、专题化。以经济学为例,我们可以设置如“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结构调整”等小专题。要学会以小见大。
    第三种方法是编制各类表格。它可以使重要的知识排列有序,一目了然。
    第四种方法难度最大,但对发展思维能力却是极其有效的,这就是比较的方法。高考非常重视比较,这是因为比较能力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能力,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那么,怎样进行比较?
    首先当然要掌握与理解基本概念。
    其次是要掌握比较的方法,这就要依靠平时的训练。比较时需注意三点: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本质性的异同点找出来。其次是确定比较点,也就是划分一些领域进行比较,如历史学习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当然还可以是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影响等。
    从加深记忆的角度看,成功的复习至少应当抓住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把新学的知识放入已学的知识中去考察并要努力将它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因此整理笔记和做一些卡片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步是适当的练习。
    3、听课
    听课,是指倾听,是指在听的过程中用脑吸收词或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理解事实和概念,并尽量将它转化为记忆。
  听课,是现阶段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能否实现高效地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要听好课,应当做好下列几件事
    一是要端正听课态度,这是有效听课的最重要条件。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幸运:每堂课都是老师化了几个小时甚至于是一生的心血才准备好的,你就这么容易地得到了;你应当想到,课后的自学很难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获得相应的信息。
    二是要认真倾听。它包括:集中思想——要专注地听课,尤其是专注于①学习目标;②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③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
    三是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积极地提问和回答。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
    四是要及时归纳,可在下课再花费一、二分钟追忆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在听课问题上,要注意消除以下两种常见的坏习惯:认为课乏味或是挑剔讲课老师而不认真听,这会导致有用信息的遗漏;分心,在上课的时候“兼顾”其它学科的学习,这当然会“担惊受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笔记
    为什么要记笔记?有研究表明,课后马上测试,一般学生能够记住老师讲课内容的50%,48小时后只能记住其中的25%,隔两周后再回忆,记住的大约只有8.4%了。
    毫无疑问,记笔记有助于眼、耳、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器官刺激大脑,有助于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然而,笔记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与教材相比,有时会更有层次性、逻辑性,或是更显浅易懂。
   一般说来,40或45分钟课的容量是比较大的。从技术角度看,宜准备专用的16K本笔记,这样就易于较为舒适而快捷地书写;每一页应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补充;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条件,不必苛求端正整洁;可用一些自己能懂的简略词或缩写词;一些教材上有的内容可直接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以节省时间。
    怎样做笔记?
    当然要学会预习与听课,这是记好笔记的前提。
    固然要把老师的授课提纲(要点)记下来,但这不是重点。需记的重点有: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
    记笔记是为了应用。笔记应多次复习,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5、练习
    “题海”就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真实写照。作为高中学生,恐怕无法回避“题海”,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高明的水手当然不会回避大海,也不会淹没在大海中。成功的文科生也不会只是无奈地在题海中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其中劈波斩浪,从而顺利地抵达预定的目的地。
    面对浩淼“题海”,应该怎样应战?
    第一是“任它长水三千里,我只取其中一勺”。换言之,我们应走“精练”之路。因此,进入高中后,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较好的复习资料以备用。所谓“较好”,当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科学性正确无误;编写体例适合于课后的复习(至少应有同步辅导与专题辅导两个部份);内容与高考改革方向、与考纲相一致。从练习的角度看,还应该有同步练习与专题练习两个部分。有了这些资料后,就应有计划地、踏踏实实地去逐步完成。在练习问题上,切忌收集了许多资料,今天做这一份,明天做那一份,到头来就很难做到“系统”和“全面”。
    第二是要重视老师布置的自行设计的练习题。复习资料一般都是面对一个较大的使用群体,对个体的你未必适合。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高考的形势,设计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供学生们选用。对此,你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做其中的一些。
    第三是坚持“细水长流”。许多同学对文科作业有认识误区,以为数理化才需要天天做作业,文科主要就是看书,要么就是做试卷。其实不然,作为一名文科生,文科作业恐怕同样需要天天做,只不过不需要大量做罢了。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少做“抄抄书”就可以完成的作业;即使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也应努力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概括与组织。这样就能做一次有一次收获,不至于感到是“无效劳动”。
    第四,对典型题目要认真研究。典型题目一般有两类,一是较好的高考题,特别是列入了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例证题;二是教师们设计的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练习题。之所以要认真研究典型题目,是因为练习题是永无穷尽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像学习数理化一样,把那些例题研究透,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不再追求知识覆盖面的今天,这种练习方式尤其值得提倡。
    二、高效率地学习的四条基本途径
    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除了抓住上述五个环节,如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成绩,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四条途径作出努力。
    1、时间的安排
    只有科学的安排,才会有较高的效率。人通常都有惰性,时间安排表则可以成为推动你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外部动力;时间安排表也可以阻止你避开不喜欢做的事,确保你有计划地、有序地学习与生活;当然,它也有助于你合理地安排好各科的复习。
    怎样安排科学地学习时间?一般而言,周一至周六白天的时间学校已作了安排,学生需要安排的主要是早晨与晚上以及周日。安排的原则与具体方法是
    首先是确定就寝与起床的时间,要保证每天睡眠在7小时左右,一般宜早睡早起,使人体生物钟与学习要求的时间同步。
    其次是要安排好就餐与娱乐的时间,要保证能从容地就餐。此外,饭前半小时、饭后一小时学习效率极低,宜安排娱乐或积极的休息,如散步谈天、听新闻音乐、做家务劳动、整理学习资料与用品等。
    第三是要安排时段。一个时段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为宜,30--40分钟学习,10分钟休息。求量(时间量)不如求质(学习效率)。早晨可安排一个时段,晚上则以安排三个时段为宜(但要集中精力)。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一是作为文科生,背诵的时间要确保:首先是早晨,再紧张也要安排,至少是20分钟。其次是晚上,最后半个时段宜用于背诵。二是在休息的时候要为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如喝茶、整理学习用品,一旦开始学习,就不能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这就尤如在学校里上课。
    第四是要安排好晚上的学习内容,安排时要注意各学科的交叉特别是文理科的交叉;要尊重“约斯特法则”,每一科目的学习不要超过一小时,这样可使你的学习效率提高30% ;要注意阅读、练习与背诵相结合,使不同的器官交替投入学习;一般应先易后难,先文后理,先预复习后做练习,以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至于周日,建议上午用于休息与调整(可以睡个够,也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当然也尽可以干一些自己乐意干的事),下午可以用于整理一周的课堂笔记,晚上则可用于重点科目或是薄弱科目的复习。
    2、记忆能力的提高
    进入文科班,记忆的问题就摆到了每一个文科生面前。通常,在进入文科班以前,记忆力好是不少同学自以为拥有的一张王牌,然而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后,面对大量需要识记的内容,这张王牌似乎就难以招架了,于是不少同学就对自己的记忆力丧失了信心。
    毫无疑问,在人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中,有大量的东西是需要记忆的。这是因为记忆是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层次,其它高层次的能力及其运用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哪里没有记忆,哪是就没有学习”。也正因为如此,文科综合能力的考试,把记忆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文综的“能力要求”就是只分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并在实际的考试中以再认与再现两种方式进行考查,试题量还不少。
    对记忆力要有正确的认识。记忆力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记忆力强,大大有助于能力的发展。遗憾的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突出能力考查的背景下,一些老师与同学以“发展能力”为托辞,把记忆力放在次要地位,似乎记忆力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是对立的,这当然会制约记忆力的发展与发挥,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记忆力不完全是天赋的,凡是有心人,采用正确的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都可以拥有较强的记忆力。关键在于行动。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你的记忆能力?
    第一,要确立自信心,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能记住。奇迹常常产生于自信,产生于坚持。实际上,同学们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充满自信是有根据的。据说,拿破仑能记住每一位士兵的面孔与姓名。惊人记忆力当然并不是拿破仑所独有的。据专家们研究,一个人的脑子能够记住的信息量大体相当于目前世界上全世界各图书馆的藏书量(七亿七千万册),一般人只发挥了约4%的能力,如果能利用人所拥有能力的10%,你就将成为超人。
    第二,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与归类,在此基础上再分层次识记。
首先是要敢于并善于对知识进行取舍,尽量把握重点。对非重点的知识要敢于忽略。这是因为“天才的实质就是知道该忽略些什么”。其次是分层次,可将经过选择而确定的知识划分适当层次,确定相应的学习程序和识记要求。
    第三,要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或是饭后半小时后,其中关键是早晨,“记忆之道就在于早晨十分钟”,早晨的十分钟,可相当于深夜的一小时。
    第四,对所背知识要力求理解。没有理解的知识是很难记住的,没有理解的知识更是无法应用的。目前的文科高考,要求再认再现的文科知识,已经不会照搬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经过了语言或形式的转换,没有理解是很难再认再现的。即使是选择题,也常常要经过分析、归纳、比较与综合才能得出结论。
    第五,要经常复习。经常复习不是简单地反复背诵,而应按以下方式进行:
各种器官齐上阵。对新知识可按“熟悉—默读—书写”的顺序进行识记。这种方式能让手、口、耳、眼等器官共同参预复习,从不同的途径刺激大脑,取得较好的识记效果。
重新组织材料,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制图、制表、分类、比较均是重新组织材料的好方法。自己组织好的材料,才更有意义,更易于识记。这种方法更适合用于某一单元或专题的复习与识记。
    及时地循环复习。记忆的实质是与遗忘作斗争,因而对需要识记的东西要有计划地循环复习。一般而言,新学习的内容应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识记,一周以内应结合单元(或专题)的整理对本周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一次浏览,一个月以内可结合卡片的制作进行背诵。如果再结合重要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考)进行全面复习,就不太会出现知识的遗忘了。当然,在每次背诵时,要切忌“照本宣科”,而是要将试图回忆与阅读交替进行。
不管哪一类知识,要想准确识记,卡片法恐怕是必不可少而最为有效的。所谓“卡片法”,是指在复习与整理的基础上,将需要识记的知识按一定的选题制成分类卡片,再按类别存放于卡片箱中,分期分批地轮流藏于身边,随时记忆。与看书相比,制作卡片表面上需花较多的时间,但这实际上是理解、整理和运用的过程,是多种器官同时上阵的过程,因而是高效率地学习的过程。通常的情况是,制成的(不是抄成的)卡片,只要稍加复习,就会熟记于心了。不信,可以试试。
    3、考后的总结
    无需讳言,进入高中后,文科生们几乎每天都要与考试相伴。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学生只是以消极的心态无可奈何地面对,因而是随波逐流,甚至于被吞没。
在苍茫的大海上航行要靠指南针指引航向。在考海中横渡,也需要不断地辨清与校正航向,这就需要总结。考后总结,就是考海中的指南针,其意义不言而喻。
总结什么?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慧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因此,不能不重视总结。三是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名人有言,虽跛足而不迷路能胜过快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所以,下决心应当是在了解情况之后。另一方面,了解了情况,却没有有的放矢的行动,总结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要善于在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怎样总结?
    首先是按一定的项目分类,然后进行数理统计,找出主要的失分领域。如可以设立“根本不懂”、“考时忘记了”、“掌握不准确”、“粗心大意”和“审题错误”等项目,对全部失分进行分类,得出失分率,这样就可以大体了解主要的失分因素了。
  其次是进行深层次分析,看看隐藏在失分表象下面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审题错误”是众多同学失分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分析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还是时间不够用造成的?是心理紧张造成的还是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思维定势造成的。又如“考时忘记了”也是常见的失分原因。那么,是识记不牢固,还是过于紧张?是过于疲劳(身体不好),还是思维不够敏捷(根本就没有想到)?一般而言,各种具体原因大体都可归入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与身体素质和考前准备五个方面。
最后是制订整改措施。没有具体的措施,光说“今后要努力学习”等于不说。在找出找准失分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抓住主要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以此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以后的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再好的学习方法,只有与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只有转化为每位学生的日常行动,才会产生积极效果。在此,笔者真诚地寄语每一位高中文科生:“一个人所能给予另一个人的最大贡献,便是帮助他学会自助”,我已尽力了,现在就看你的啦!

求教些文科学习方法。。求助

2. 求文科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历史学习不单纯靠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与运用。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学习历史需要广泛涉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历史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学习历史既需要情感的卷入,更需要理性的思维。只有移情于历史,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才能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只有对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才能发现历史真相,获得真知灼见。学习历史要讲求方法,注重实效,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养兴趣,移情历史。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且生动有趣的学科,但是有不少同学对历史不感兴趣,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教材枯燥无味,教学手段传统单一等等。但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多看一些历史演义小说,名人传记,多去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关注各大考古发现,还可以做一些古钱币方面的收藏,等等。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2.敢于质疑,勤学多思。
     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材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所以我们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但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回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3.整理线索,串联知识。
     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既应按时间顺序(一个国家、政党或地区在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状况),也应按空间顺序(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大事。)例如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活动,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状况,等等。
4.多做比较,善于归类。
     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历史事件;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
5.学以致用,参与实践。
     读书与活动相结合,重视活动,是现代历史学习方式的一大特点。新修订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新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推荐了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学习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将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 求文科学习方法

英语: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四会——听说读写,因此相应的,要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很多同学在学英语的时候往往只是用了眼睛、或者用了手、用了嘴、用了耳,用了某一个器官,而没有想到在一个单位时间里面,其实可以五官并用,这样的话可以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效率。
我觉得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听力,又提高了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英语的语感。语感是在面对英语试题时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有时它是说不清楚的,但往往就是这种能力使我们在考试中能够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英语的学习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见缝插针。仅仅利用在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课后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巩固和完善。另外,就是我们的朗读材料,不仅仅局限于课文,可以读很多的东西,比如说一些英文杂志、英文报纸。而且这些杂志报纸上文章的内容和课文不同,经常会遇到一些生词,是平常的课堂上可能遇不到的,但是在高考中可能会遇到,所以我们在面对生词的时候,就可以搜索以前的一些积累。
1.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每天至少看 15-20 分钟的英语,早晨和晚上是学英语的最好时间。 
2.方法要灵活多样。一种方式学厌了,可以变换其他的方式,以便学而不厌。 
3.上下相连,从不孤立。记忆英语要结合上下文,不要孤立的记单词和短语,要把握句中的用法。 
4.熟记常用语,确保准确无误。把常用的交际用语背熟,熟能生巧。 
5.尽量用第一人称来记忆习惯用语和句型,以便记忆牢固。 
6.多方位多角度来学英语。经常读报、听广播、看外语电影、听外语讲座、读课本和别人交谈等方式来练习英语。 
7.敢于开口说英语,不要怕说错。只要敢说,就一定能学好。 
8.要创设情景,加强交际训练。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场景的强化训练,只有交际,才能学好。 
9.勤奋和持续坚持。.多背,课文范例,背得越多越好,越熟越好;大多数人学不好英语根本的原因是懒惰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10.把英语当成一门声音而不是文字来学。英语首先是一门声音,敢说,加入英语学习,天天说,大胆说,大声说,不怕错,错了及时纠正。
11.建议从学单词开始就听音背单词,建立起人对英语单词声音形象的条件反射能力。
政治:  
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
3、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  
4、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5、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地理:
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中国地理:可看这几方面的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地理的。
历史:
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祝学习成功!

求文科学习方法

4. 求文科学习方法

英语: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四会——听说读写,因此相应的,要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很多同学在学英语的时候往往只是用了眼睛、或者用了手、用了嘴、用了耳,用了某一个器官,而没有想到在一个单位时间里面,其实可以五官并用,这样的话可以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效率。
我觉得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听力,又提高了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英语的语感。语感是在面对英语试题时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有时它是说不清楚的,但往往就是这种能力使我们在考试中能够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英语的学习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见缝插针。仅仅利用在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课后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巩固和完善。另外,就是我们的朗读材料,不仅仅局限于课文,可以读很多的东西,比如说一些英文杂志、英文报纸。而且这些杂志报纸上文章的内容和课文不同,经常会遇到一些生词,是平常的课堂上可能遇不到的,但是在高考中可能会遇到,所以我们在面对生词的时候,就可以搜索以前的一些积累。
1.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每天至少看 15-20 分钟的英语,早晨和晚上是学英语的最好时间。 
2.方法要灵活多样。一种方式学厌了,可以变换其他的方式,以便学而不厌。 
3.上下相连,从不孤立。记忆英语要结合上下文,不要孤立的记单词和短语,要把握句中的用法。 
4.熟记常用语,确保准确无误。把常用的交际用语背熟,熟能生巧。 
5.尽量用第一人称来记忆习惯用语和句型,以便记忆牢固。 
6.多方位多角度来学英语。经常读报、听广播、看外语电影、听外语讲座、读课本和别人交谈等方式来练习英语。 
7.敢于开口说英语,不要怕说错。只要敢说,就一定能学好。 
8.要创设情景,加强交际训练。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场景的强化训练,只有交际,才能学好。 
9.勤奋和持续坚持。.多背,课文范例,背得越多越好,越熟越好;大多数人学不好英语根本的原因是懒惰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10.把英语当成一门声音而不是文字来学。英语首先是一门声音,敢说,加入英语学习,天天说,大胆说,大声说,不怕错,错了及时纠正。
11.建议从学单词开始就听音背单词,建立起人对英语单词声音形象的条件反射能力。
政治:  
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
3、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  
4、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5、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地理:
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中国地理:可看这几方面的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地理的。
历史:
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祝学习成功!

5. 文科学习方法

  文科学习方法
  先回答问题(附心得):1.高考语文要会的:诗词分析法,古诗词背诵,写作,语文词汇基础。其他的无视
  2.英语把课本上的重点词汇背会。做英语周报和五三的时候顺手把不会的词划下来,做完查词。要通顺文意。开始比较费时间,时间长了自然看出来哪些词重要会常考,也慢慢学会猜词义。
  3.这些做错题集属于锦上添花。把观念上有重大歧义的记下来就行。但是要黑笔做,红笔改,做题自己背,不需专门誊抄。
  4.政治自己构建体系。重点在高二学的(其实全是原理,方法论,结合自身),高一和高三的必须背,这个不能取巧。
  5.背书要用心。别念着书心里想别的。背之前先慢慢看一遍,分析下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层次,各层次之间是什么关系。
  下面是我之前对其他网友的一部分回答,你可以看看
  第一,学文科。把政史地背得滚瓜烂熟,语文该背的也背了。剩下的就是英语数学了,这就需要积累。
  第二,买各科的五三,先自己把各科课本看几遍,知道课本说的啥,大概消化好,开始做题。黑笔写,红笔改,做错题集。各科的重点你可以问你的老师,也可以看我以前回答的问题,里面也有。记住,错题一定要弄懂。
  第三,老师就是解惑的,不懂就要问。自己对题目的想法也要告诉老师,这样才能让老师知道你的薄弱点。
  鍙傝 冭祫鏂欙细记住,五三在手,天下我走!好好加油!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春回大地

文科学习方法

6. 文科学习方法

1.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既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2.快速诵读法
  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实验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3.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
  4.求同存异法
  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
  5.关联词提示法
  关联词不但能体现复句关系和句群关系,而且也能体现议论文的内在联系,有人说,关联词是议论文的语言轨迹。因此,及时把握关联词这个“语言轨迹”,对背诵议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有这么一段:“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查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段文字中含关联词“……而……使……则……使……则……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第二句中的“使……则……使……则”构成两对关联词,分别表示假设关系;第三句中的“故”连接上下两个句子,表因果关系;“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弄清它们表示的关系,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6.辞格勾连法
  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皆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自有独到之处。因此,从背诵课文所用的修辞格入手,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诵效果。例如,背诵课文《口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所以,我们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这种修辞格的句式特点逐句对照,上勾下连,背诵这段文字同样是不太困难的。 
  7.听录音背诵法
  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
  8.趣味背诵法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妨一试。 
  9.分层背诵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分层背诵法,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思路理清,将各层的意思连贯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几遍,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这种方法适合于背诵段落或篇幅不长的课文。比如《为学》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联系。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大段,提出全文的观点:人求学确实有难易之别,但只要努力去学,就能变难为易。要记住这一段,一是要理清它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由一般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推理过程,三是要抓住对照的写作特点。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第二大段,是用“僧之南海”的事例证明上述观点。第二自然段头一句是第一层,交待地点、人物;第六自然段是第三层,交待结果;中间贫富二僧的两次对话是第二层。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大段,总结全文,勉励晚辈应向贫僧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前一句承上文而引出后一句;后一句顺着上文而来反问点明题旨。经过这样梳理一番,再反复读几遍,就很容易背诵了。 
  10.图表背诵法
  图表是一种直观的简化的表达方式。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把背诵章段的结构,用主要词语(最好是原文)设计成图表(也可借助教师的板书设计),然后对照图表诵读几遍,再依据图表尝试背诵,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如《扁鹊见蔡恒公》便可设计如下图表帮助背诵: 
  11.辅助背诵法
  指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语文标志帮助记诵。比如,《诗经》二首的《伐檀》、《硕鼠》,都运用了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形式,每章只在韵脚处换了几个字,其余字句不变,所以,只要背过一章和换韵的那几个字,文章就都会背诵了。《庖丁解牛》一文,可利用词组熟诵课文:目皆全牛——目无全牛——神遇全牛——游刃有余——技经肯綮——批郄导款——目不转睛——踌躇满志。屈原的《涉江》诗,可利用“涉”的路线,理清脉络:抒理想——渡潇湘——上沅水——入溆蒲——忆历史——写“乱”章。诸如课文线索、情节发展、人物顺序、逻辑轨迹、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空间方位、领头字句等等,都可作为背诵的标志和助手。这就好比旅游,有了向导或导游图,游览得既快又好,心旷神怡。 
  12.整体背诵
  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地进行记诵。优点是脉络连贯、加深理解。缺点是内容太多,容易疲劳。 
  13.整分背诵
  顾名思义就是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有机结合。优点是取其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利而去其弊,扬长而避短,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背诵较长的诗文,常常是最前面的部分容易记住,即心理学上说的“初始效应”;中间部分则往往记不住,即心理学上说的“中远效应”。因此,运用此法时要强化“中远效应”,增加复习率,形成强刺激。 
  14.尝试背诵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读几遍,合上书本尝试记诵:看看哪里易背,哪里难背,哪里会背,哪里不会背。难背、不会背的地方要重点朗读,熟读直至会背。这种理解、朗读、背诵三位一体的方法,比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记诵的效率高得多。 
  15.“三步记忆法”
  第一步是抓住文章的思想用脑默记,第二步是闭目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时,就“偷看”一下,第三步是迅速反复,多次诵读。 
  16.“五次反复法”
  为了使背诵的课文长期不忘,有的教师就采用此法,即早读时重背昨天课堂上背过的内容,这是第一次反复。第二次批复是每个单元结束后,同时进行第三次反复,这就是把上单元已过关的课文再重复背诵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复,主要是结合期中、期末的复习进行。
  1:兴趣是最好的方法,培养兴趣
  2:读书是智慧的钥匙---犹太人的精神财富
  3:你自己是你过去的累积形成的,你的成功是你的过去点滴累积的,所以平时要注意积累,要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要重视积累,才能成功。
  4空杯心态:举例:小孩子心态,即保持一种好奇心。
  5学习的一种方法只要复制他人的行为就可以.绝对重要,复制学习好的人的好习惯,名人成功的总结.虽然一个人一种方法,但也可以借鉴一下。

7. 文科最有效地学习方法

文科的学习方法----基本要求 


1.读懂: 


凡须掌握的知识,一定要反复琢磨,理解透彻,读一次不懂,再读,三读,直至读懂;决不走马观花一知半解,若明若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关键在“破”字上,破即读懂。不懂就要有疑善问,务求破疑弄个明白。 


2.读通: 


融会贯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搞清知识来龙去脉,前后知识联系,使之连贯一气,成为体系,首先把书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达到泾滑分明。其次,要注意纵横比较,充分把握其纵向和横向的系统结构,再次,温故知新和新旧转换,不断改善智能结构。 



3.读活: 


将静态知识化为活的知识。把书读活先要理解精髓、灵活运用,并对书的内容加以深化或再创造。 


掌握读书方法: 

1.程序读书法: 

即按较优的次序读。作者→书名→内容提要→目录→序言→结语 

2.层次读书法: 

即有重点逐步由浅入深地读书。书的内容往往不能一次读懂,这就需要层次,一般可分为浏览、通读、精读、评读、重读多层。当然这仅限于经典著作或科技书中。 

3.比较读书法: 

任何文献都不是彼此孤立的,其间有一定的联系。通过比较阅读,就知异同,见优劣。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 曾写过《魏书》的夏候谌听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便找来细读再三,认为《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了自己的书稿。 用对比读书法,能开阔视野,有助于鉴别、验证和判断书的真伪、优劣和好坏,提高理解、接受和运用的能力,东晋女诗人谢道韫有一个雅号“咏絮才”便是对比定优劣的一个例子。 

主要对比法有四种类型: 

(1) 纵比:以了解其继承、演变和发展,找出规律性,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牛顿正是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比较,获得他的辉煌成就。 


(2)横比法:截取知识发展洪流的某一个横断面,将其中各个不同部分加以比较,从中把握个性规律。例如,唐诗中李白想像丰富,风格雄健,辞采瑰玮,语言清新,有“诗仙”之称,而杜甫则有“诗圣”之誉。 


(3)类比读书法:彼此有联系的不同知识认真比较。如飞机与蜻蜓的飞行比较,这是仿生学的一项内容,类别可不同类但有相关性,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如法拉弟用发电机发电,伏特用蓄电池发电,可谓殊途同归。 


(4) 综合比较法: 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总体性比较。 


4.质疑读书法: “尺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疑之外无时不介,可疑之书,层出不穷,屈原《无问》,王充《论衡》都是质疑的精华。 


5.循序读书法: 即由简至繁,由浅入深读书,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常采用此法,朱熹说“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理在于此。 


6.溯源读书法: 务来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 ,对其产生、发展的过程把握透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失活水来”,用在读书方法上,就是善于溯源读书,搞清来源和流向,从而真正把书读懂读活、透,读活。 


7.推测读书法: 就是在阅读关键外或疑难外,掩卷而思,或沿着作者思维轨迹追足踪探索。 牛顿说“没大胆的清测,就做不出伟大的贡献”。即使推测没有新发现,也可消除大脑疲劳,精神振奋,提高读书效益。 


8.逆向读书法: 在读书过程中,善于调整或改变思维方向,角度追求新知。逆向读书法可以开拓思路,把知识读活。例如欧氏几何认为,过直线外一点可以而且只能作一直线与之平行,但年轻的罗巴切夫斯基却向相反的方向去构思,如何可作不只一条平行呢?由此产生了“非欧几何”。 


9.渗透读书法: 就是在潜心钻研某一问题时,要读一些相关学科的书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不同见解和方法来思考,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博系众家之长。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所创新,有所发现。 

10.个性读书法: 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读书之法。人的性格、背景、气质、基础、潜力、才干多不相同。如能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塑造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和特长,就一定能高效地读书,并获得应有的成功。 

此外,还有“破一卷”读书法; “人而孚敌”法(东坡提出的精读法;即每次只钻研开一个侧面,最后掌握全书精髓); “鲸吞牛食”法(速度和精度的结合); “结构读书法”(先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结构体系); “三诵”读书法(朗诵、默诵、背诵)等。

文科最有效地学习方法

8. 文科学习的方法

1、现在开始把现有的课程学好,学牢,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在欠债,重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
2、对自己的薄弱学科开始有的放矢的去补,针对自己的实际方式,该放的就放,不要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没有;
3、要保持个良好的心态,多进行体育活动和参加集体活动,毕竟高二的节奏还没有那么快。
具体说来:
1、语文:把书本上涉及到生词,词组,相关背景知识记牢,多记一些好的句子和词语,多多练笔,比如写日记;
2、数学:文科大多这门都不行,抓基础你就抓住了有一切,你可以看看你的试卷,你看看基础题占了多少分?
3、英语:单词、词组记准!!一定要记住:准,然后熟读课本,自己去发现一些语法原点;
4、其他:记字当头,然后有机的串联。
总之,高中的学习是要讲究方法以及合理的学习习惯的
 
实战心得  
历史知识的三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由此构成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浩繁的历史年代,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甚至说“只记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记历史年代,岂不省事吗?”历史老师往往会回答:学历史而不知时间,等于骑车上街不看红绿灯,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记忆历史年代,一要目的明确,二要坚定信心,三是方法得当。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同学,无不为记忆历史年代绞尽脑汁。所创立的方法,可分为十几大类计四十七种方法之多。下面依次加以介绍。
第一类,趣味式
所谓“趣味式”,即用感兴趣的方式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
(1)谐音法。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2)比喻法。如1900年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可把数字的形状比成义和团群众拿着各种武器,长矛像“1”字,钢叉像“9”,盾牌像“00”,从而记住1900年这个历史年代。
(3)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有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诀:“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简便易记,效果很好。如“从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后各两千,后汉以后公元后,后汉似前公元前。”这就是把我国历史分成两大段,虽不十分准确,却也大致差不多。又如“夏商周秦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继两宋,下接元明和清朝。”这一口诀记述了我国朝代兴衰次序,二十八个字活画中国史长河的大体轮廓,再经过具体填充,朝代兴衰演变史的全过程就显得更清楚了。
第二类,对照式
所谓“对照式”,即用中外对照或古今对照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
(4)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国奴隶制结束,公元后476年西欧奴隶制结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则是唐武宗会昌元年。
(5)中外对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和年代对照记忆。如我国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伦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是1894年。
再如公元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崩溃,而我国公元前476年则是春秋时期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终结。
第三类,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即用互相比较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知道一个历史年代比较另一个历史年代,早几年或晚几年,便可由一个年代比较出另一个年代来。
(6)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早200年,中国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再如世界现代史比中国现代史早两年,中国现代史是1919年,世界现代史便是1917年。
(7)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晚1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便是1856年。
第四类,推导式
所谓“推导式”,即根据记住的历史年代,经过推导而记住另一个或几个历史年代。这只要有一个基点数,然后通过人物,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就可推出历史年代来。可从基点数向前推,向后推,同时向前后推。也可互相推。
(8)前推法。从基点数向前推导。例如知道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均在这一年。
(9)后推法。从基点数向后推导。如知道1818年马克思诞生,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即1820年诞生;列宁又比恩格斯小50岁,即是1870年诞生。
(10)双推法。从基点数向前后推导。如记住了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往前推,十年内战开始于1927年;往后推,八年抗战结束于1945年。
(11)互推法。几个密切相关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导。如三国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推导出另外两个。
(12)干支推导法。也称甲子法。用天干地支纪年推算出公元年代。我国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纪年法。近代史上也经常使用甲子法表示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学会这种方法,只要记住一个历史事件是公元某某年,就可推算出另一个历史事件的公元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条约是倒转去了十个天干地支,应是1901年,庚子赔款接着倒转去了一个天干地支,应是1900年。
第五类,联想式
所谓“联想式”,即用联想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对联想等等。
(13)相关联想法。通过相关事物的联想来记住有关历史年代的方法。如记住1927年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而由此联想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同年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毛泽东同志于九月八日领导了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同志领导了十二月广州起义。再如现代史的三个重要事件的年代,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1919年我国发生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件事密切相联,每隔两年发生一件,只要记住一件事发生的年代,其它两件事发生的年代也就联想起来了。
(14)相似联想法。通过相似事物的联想来记住历史年代的方法。如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119”这个三位数字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火警的电话号吗,由公元前119年,联想到“119”火警的电话号码便好记了。
(15)相对联想法。通过相对事物的联想记住年代的方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过四年,由爆发年代(1914年)可以联想到结束年代(1918年);反之,由结束年代也能联想到爆发年代。
 
1、高中文科包括: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 
2、文科课程和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记忆量大。由于这个特点,使你在学习文科课程时所采用学习方法明显不同于理科。
   (2)理解抽象。不像理科的理解比较形象、具体,文科的理解有点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当然,文科中每科又有各自的不同特点,这里仅讲述它们的共同特点。  
3、文科课堂要诀
  (1)课堂笔记是不可缺少的
   文科课程有大量的文字信息,老师讲过的内容会很快忘记一些,即使当时不忘记,时间长了也会记忆不深刻。如果上课不记笔记,那么遗忘的部分将永远从你的大脑知识库中消失。
    上课记笔记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你的思路紧跟着老师走,增加课堂的学习效率;二是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和备忘,可以在课后或复习时拿来用。然而,记笔记不是记流水账,不是把老师上课时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而是记下重要的内容,如记录知识结构体系、思维过程等,特别要注意老师重点提示的内容。
   (2)听课要投入,思路跟着老师走,更主要的是思维要活跃
    这是考验一个人的注意力的时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会在老师动听的故事式的讲课中走神。
    另外,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记叙文中讲到课文中的某人说了一句话,老师很可能会问,这个人在这时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那么你就要积极思考,不但要看清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字,更应该同文章的前一部分联系起来,分析出这句话的含义。这样在上课时,你的思维是活的,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地提高(学习理科也一样。所以你会发现,有两个人,同样上课都非常认真,为什么一个成绩很好,而另一个成绩始终一般?道理就是:一个上课时思维是活的,经常把正在学的知识同以前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另一个上课时思维只是由老师领着,学哪看哪,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分析)。
   4、文科课外要诀
   (1)作业特点
    文科的作业分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助记型的作业。如语文中的抄写词语,英语中的抄写单词,政治、历史等中的抄写名词解释等。这类作业主要帮助你记忆。
    第二种是整理型的作业。如各科中的回答问题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分散在课本中,做了作业后,等于把它们整理在作业本上。这类作业可作为以后的复习材料。
    第三种是分析型的作业。这类作业在课本中难以找到现成的答案,要靠你利用上课或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完成。如写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点等等。
    第四种是拓广型的作业。这类作业一般同课本没有直接联系。如语文课后,老师叫你去找出10个歇后语;历史课后,老师叫你去了解某个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等等。这些其实是你平时积累知识的好途径。
   (2)课外知识
    不知你知道不知道,学好课本知识其实是为了能更好地学习课外的知识。如果一个人除了学习课本的知识外,课外知识懂得很少,那么他就没有达到学习目的。
    课本的知识是基础,而课外的知识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学习课外知识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应用课本的知识。你的课外知识丰富了,阅读、分析、理解、写作水平也就上去了。
    你可以看课外书,看报纸和杂志,看文科类的,看自然科学的,什么都看(但千万不要看坏书噢。什么是坏书?文句不通的,思想不健康的,教人成为考试机器的等等都是坏书)。有的同学对文科比较感兴趣,只看文科的课外书,不喜欢看理科的课外书。时间长了他的理科知识会相当贫乏,导致写作文时缺乏材料,议论时论据不足,阅读时理解困难,对学习历史、地理时碰到的常识问题模糊不清。
   (3)谈古论今
    平时多和别人谈古论今。和同学谈,和家里人谈,和邻居谈,和亲戚谈,和伙伴谈,和陌生人谈,和老师谈。把你知道的东西说给别人听,也从别人那里听别人说的东西。
    多和别人谈论,你会首先发现你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你能讲出你脑子里所想的东西。
    多和别人谈论,你还会发现你的知识面加宽了,你从别人那里“交流”到很多知识。
    多和别人谈论,你还会发现……
    但要注意到一点,谈论时力争做到:谈论要有主题,谈论要深刻、生动,在高手面前要大胆地发表你的意见,发现疑难问题要及时设法解决,对自己认为对的知识要积极维护,当然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
 
文科综合学习方法
    在长篇大论地对历史、政治和地理进行了解说之后,我们还需注意,文科综合既然能够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考试科目,自然也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在学习文科综合的过程中,同样要有应付这门科目的学习方法,而不应盲目地套用其它学科的学习方法。而且,无论是学习哪一门科目,如果学到最后没有总结出自己对付这门课的方法,那可以说是一种失败。这种失败不仅是学习知识中的失败;而且对我们这些将要进行高考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类似高考的失败。没有良好而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不管你付出多少心血,最终的结果将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由此可见,学习方法对文科综合来说,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就应该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确确实实地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我也希望通过自身和他人的一些成功经验,能够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帮助。  
  文科综合的学习方法是最千奇百怪的。比如有位师兄跟我们谈起经验时说:“我学文综时方法很简单,就是背课本,反反复复地背,最后的效果就是,找一个同学随便翻到某一页,我都能将其前三页后三页除标点以外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复述出来。”我们当时听得直咋舌。这样炉火纯青的境界,恐怕多数人都难以达到吧,但它确实是最最有效的方法了,其结果是答题时完全可以信手拈来而不致产生混乱。  
  我高中的一位同学则采用另外一种方法:背图片。除政治以外的两科都能适用。你随便挑本书报出页数,他就能说出那一页上有几幅图,分别描绘什么内容。事实上,熟悉了图片,课文的内容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回忆出来了。  
  还有的同学喜欢为人讲解,在帮同学将课本内容梳理一遍的过程中,自己脑中的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这也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一般来说文综课上大家都会认真听讲,甚至有同学会“全程记录”,我觉得这样是不可取的,因为很多内容应当在听的同时进行消化,在那样的前后联系的思维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地将其变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相反,这时过多地抄笔记会影响听课的效率。课下再来复习理解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可能还不如课上的及时理解深刻。当然,老师讲解以前总结性的内容或是特别关键的部分是必须记录的。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一下课就又忘记了,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学习方法是个人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而形成的。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做同一件事必然不会采取完全相同的方式,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个人都应当有一套与自身各方面协调一致的、能够丝毫不带强制地起到促进作用的学习方法。这么说或许有些晦涩,那么解释得简单些,就是你的学习方法应当适合你自己,否则,即使是有一点别扭的地方,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让你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我一直都认为学习方法是可以借鉴但切勿模仿的,吸取别人的方法中适合你的部分或是加以改进再使用,无疑是聪明的作法,但照单全收就不可取了。另外,学习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期,就需要不同的方法与之相适应。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首先应当在总体上保持你已经习惯了的一套方法,因为在这时猛地换另一套方法难免会不适应而降低你的效率;但另一方面,也应当对原来的方法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冲刺的需要。总的策略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从全面的复习转到突击弱项上来,以查漏补缺为主要方向。
 
    我是学习文科的,通过我的平时积累,我总结我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认为以下方法可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1.加强理解,融会贯通
有人认为,文科主要靠死记硬背,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文科考题也有许多是理解与应用的。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应该切记死记硬背,应该理解着记忆。先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弄懂,看清楚它背后隐含的东西,理解清楚前后关系、因果关系,并加以融会贯通。然后把它们串起来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和理解。这样记忆起来也容易的多。
2.增加阅读,培养兴趣
学习文科,应该增加读和学习相关的书、报纸和杂志。开拓知识面。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文科的学习有时是可以从不知不觉中到自知自觉中转化的。兴趣也可以慢慢产生的。
3.提高兴趣,树立信心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就会产生兴趣,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感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才能树立起学好文科的信心。有了兴趣产生了信心,就会产生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4.加强复习,提高毅力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都说明复习的重要性。我们经常把学过的知识放在一边,不求甚解。如果我们能够提高学习的毅力,做到经常复习。我们的学习效果一定能够更好。
对于历史来说,最难记的当属历史年代、年份之类数字性的东西,我在中学学历史时对这类东西也是头痛不已。当时我班一位同学就有个诀窍:她告诉我,对于重大事件的历史年份应按顺序记忆,也就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在这个基础上,对一些枯燥的数字可以用“谐音法”编成形象的东西来记忆,然后再想办法把年代与事件联系起来。历史当中,世界历史要比中国历史记忆难度要大一些,不仅那些事件我们不熟悉,光那些又长又拗口的人名就够为难我们的,对于这类东西,也可以用谐音法编成适合自己的口诀。在记忆法方面,自己创造的记忆方法要比从别人那里搬来的要好得多,同学们尽可能自己创造一些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我们所学的历史教材是比较枯燥的,有的同学如果对此不感兴趣,可以在业余时间读一些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之类的课外读物,读过这些书后,再看历史教材,对一些历史事件就比较熟悉了,这样对加深记忆也有好处。
 
   地理这门学科,不知现在中学学科中有没有,当初我在中学时是有的。凭我自己的感觉,地理要比历史要有趣一些,也形象一些,这门学科中有些东西是需要理解记忆的:比如,大气层、地壳、气候方面的知识,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是很难学好的。但地理与其他理解性学科相比还是侧重于记忆的,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如果没有任何兴趣,只凭死记硬背是难以学好的。地理与历史相比,形象的东西比较多,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对照地图册来记忆,因为地图册是彩色的,比较形象,留在我们大脑中的印象会更深。有条件出门旅游的同学可以利用这个大好时机熟悉一下各地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然后再联系书本上所学的东西,加强记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