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偏安是什么?

2024-05-19 18:43

1. 南宋的偏安是什么?

偏安,简而言之就是说暂居偏远之地,临时安定下来,准备反攻。
主要是指偏居江南,南宋由赵构在临安所建,对待金和元主张和平,偏安就是对外实行和平的政策。
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偏安江南。

偏安的普遍原因
北方势力极其强大而且长年战乱,土地没人开垦,经济衰退,环境破坏严重。南方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易于防守,有战略优势。南方水陆交通便利,商贸频繁,商品经济发达,利于增加国库的收入。
军队战斗力不强,多为水军,不擅长在陆地作战,屡战屡败,士气下降。北方多是强大的骑兵,这正是南方的弱点。朝中奸臣当道,朋党相争,朝中大部分是主和派,只有少数主战派。

南宋的偏安是什么?

2. 南宋偏安的原因资料简介?

除了一部分依旧对故土充满感情的热血人士外,已经定居在南方的士民不愿意为了北伐而多交税,支持力度不高。偏方的思想不仅仅存在于上层,在民间也有很大的市场。
再加上南宋对武将的限制并未真正放松,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培养出真正的精兵良将。战争中,宋军公然抗命、相互拆台的现象层出不穷。刚开始,趁金军不备还能有点战果,等金军主力一到,便前功尽弃。

3. 南宋偏安什么意思?

南宋偏安是指由赵构在临安所建的南宋,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谓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而苟安于一方。
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偏安江南”。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以后,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登称帝,为宋高宗,建立南宋。
赵构刚刚登基的前几年,金兵多次南侵,赵构从应天府逃到扬州,跑到临安(浙江杭州),不得已从海上跑到温州。后来宋军水师打败了金兵。金兵北归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安定下来,南宋开始了偏安江南一隅的生涯。

扩展资料:
偏安的普遍原因
北方势力极其强大而且长年战乱,土地没人开垦,经济衰退,环境破坏严重。南方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易于防守,有战略优势。南方水陆交通便利,商贸频繁,商品经济发达,利于增加国库的收入。南方士人贪图一时和平不愿北进。
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军队战斗力不强,多为水军,不擅长在陆地作战,屡战屡败,士气下降。北方多是强大的骑兵,这正是南方的弱点。朝中奸臣当道,朋党相争,朝中大部分是主和派,只有少数主战派。将领想以北伐为由扩张势力,对北伐没有尽全力。

南宋偏安什么意思?

4. 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资料?

南宋偏安是指在靖康之变后后,北宋王氏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偏安江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而南宋不同,南宋是宋高宗赵构在北宋灭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南宋成立初期金军就一直大举进攻南宋,意图将南宋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南宋的建立就是在铁与火之中诞生的。经过十多年与金的殊死搏斗,南宋涌现出了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一大批名将,多次大败金军,最终南宋得以稳定下来。之后的很多年,南宋也没有多少与金作战,虞允文更是在采石矶一战中重创金军,导致金国皇帝被杀。后来,更是在金国没落后与蒙古结盟,共同消灭了金国这个大敌,故,蒙古成了南宋新的大敌,南宋与蒙古开始了长达50年的战争。在蒙古的诸多敌人中,南宋是坚持时间最久的,而且还多次打败蒙古军队,创造了那个年代的很多奇迹。第一次南宋蒙古战争中。孟珙大败蒙古军,一直杀到黄河边,迫使蒙古大军消停了很长时间;第二次战争更是意外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彻底改变了当时世界的局势,但是此时蒙古的实力已经对南宋有压倒性优势所以南宋最终还是在第三次战争中被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5. 南宋为何偏安?

南宋为何要偏安于江南,而不去北伐收复中原呢?原来是这些原因。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纵观我国历史,北宋和南宋都属于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然而,南宋也是我国所有大一统朝代中疆土面积最小的。大家都知道,自从靖康之变以后,北宋被金军所灭,康王赵构流落江南,将朝廷临时安置的地方,称之为临安。那么南宋的君臣们为何不积极北伐收复中原呢?
  
 
  
 
  
 
  
 其实,说南宋君臣不去北伐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都知道从北宋灭亡那一刻起,南宋立国之初直到金国被蒙古所灭,南宋应该说都没有放弃北伐收复中原。应该说从南宋建立开始,在南宋内部就分为两大派,一个是以中兴四将为首的主战派,一个是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而宋高宗赵构则是时战时和。
  
 
  
 
  
 
  
 有人说赵构惧怕金人不敢北伐?其实,我认为这或许是不完全正确的。赵构是南宋开国之君。如果此人惧怕金人的话估计早就投降了。而且赵构在做康王的时候,就曾表现出非凡的志向,还曾出使金营议和。就是后来虽然退守南宋被金军追击,赵构也是绝不投降。并且重用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抗金名将,全力支持对金作战。
  
 
  
 
  
 
  
 那么,按照南宋皇帝的态度和靖康耻、犹未雪的遗憾。南宋皇帝对金人作战那是旗帜鲜明、态度明确的呀。为何后世会有人说南宋君臣不愿意北伐呢?事情还要从秦桧的议和派说起。南宋初年的议和派就以秦桧为首,秦桧勾结金人,贪图荣华富贵,竟然动摇赵构抗金志气,要求与金人议和,还给赵构指出一些厉害关系,尤其提到唐朝藩镇割据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众所周知,唐宋时期,藩镇割据、武将专权一直是皇帝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加上当时还发生了著名的苗刘兵变。这更加坐实了秦桧的言论。于是,赵构答应与金国议和,这也就有了后来的《绍兴和议》。大家都知道岳飞、韩世忠为首的主战派将领是绝对不同意议和的。而且,由于对岳飞深恶痛绝,金人也提出了宋金议和前提是结束岳飞的性命。
  
 
  
 
  
 
  
 赵构为了达到议和的目的,双方罢兵,还可以提防武将专权,巩固自己的皇位。只好与秦桧商量,最终在风波亭以“莫须有”的罪名除掉了南宋的中兴四将之首岳飞元帅。
  
 
  
 
  
 
  
 赵构除掉了岳飞,金国也明白南宋还有很强大的实力,想要灭掉南宋也很难做到。于是宋金双方就签订了《绍兴和议》。基本上确定了宋金的疆界,东起淮河为界、西到大散关为界。而且《绍兴和议》也基本上结束了宋金之间的战争。在这以后,金军也有过一次大规模南下,然而始终无法灭亡南宋,而南宋后来也有开禧北伐,也是失败告终。

南宋为何偏安?

6. 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资料

南宋偏安是指在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偏安江南”。而南宋不同,南宋是宋高宗赵构,在北宋灭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南宋成立初期,金军就一直大举进攻南宋,意图将南宋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南宋的建立就是在铁与火之中诞生的,经过十多年与金军的殊死搏斗,南宋涌现出了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一大批名将,多次打败金军,最终南宋得以稳定下来。之后的很多年,南宋也没有少与金国作战,虞允文更是在采石矶一战中重创金军,导致金国皇帝被杀。后来,在金国没落后,更是与蒙古结盟,共同消灭了金国这个大敌。后来,蒙古成了南宋新的大敌,南宋与蒙古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战争。在蒙古的诸多敌人中,南宋是坚持时间最久的,而且还多次打败蒙古军队,创造了那个年代的很多奇迹。第一次宋蒙战争中,孟珙大败蒙古军,一直杀到黄河边,迫使蒙古消停了很长时间。第二次战争,更是意外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彻底改变了当时世界的局势。但是此时,蒙古的实力已经对南宋有压倒性优势,所以,南宋最终还是在第三次战争中被灭。


7. 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背景

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南宋偏安江南”。
北宋灭亡以后,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登称帝,为宋高宗,建立南宋。它是在战争中立国,在与金朝的战争中,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提高,也涌现出了诸如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大将,但是这样忠心为国的大将,朝廷并没有好好善待,而是为国献躯。

赵构刚刚登基的前几年,金兵多次南侵,赵构从应天府逃到扬州,跑到临安(浙江杭州),不得已从海上跑到温州。后来宋军水师打败了金兵。金兵北归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安定下来,南宋开始了偏安江南一隅的生涯。

南宋建立之初,国土面积只有北宋时期的一半多点,人口也大幅度下降,但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却丝毫未减。南宋为了应对战争,常备正规军平时大约保持在四十万人,战事激烈时人数还要增加许多。在南宋民众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军队无论从军需供给还是人员补充上看,都是当时南宋民众的沉重负担。
特别是到了中后期,这个规模日渐宏大的中产市民阶层既得富贵,也安于富贵,一旦北伐战斗打响,各种赋税徭、兵役会成倍地降临,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而且即便收复了中原,朝廷也必然会“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从富裕的地方征收重税,然后用这些钱来救济遭受兵灾破坏或者原本贫困的地区,南宋的百姓当然希望能过上好日子。

但是,由于当时朝廷的无能,底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这个南宋偏安没有多久就灭亡了。中国的历史传承中有着自己的历史主线,就像唐宋元明清这样的传承主线一样,尽管南宋苟且偏安,但是它却是我们传承的一个主线。就像我们历史上的夏商周秦西汉等等这样的传承主线一样,南宋也是其中主线上的一个代表。

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背景

8. 南宋偏安之事

南宋王朝软弱却长久,偏安一隅到底是怎样的故事?一直以来,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北伐未竟往往被归咎于皇帝的昏庸无能,以及秦桧等奸臣的祸害忠良。可事实上,当时南宋民众的主流也是不希望北伐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如一些诗词中描述的那样,强烈地渴望朝廷收复中原,而是更愿意偏安一隅,求得安稳。说到南宋时期的北伐,我们往往会想起陆游临终前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起李清照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亦或是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文人们一厢情愿的爱国情怀,并不代表当时大多数民众的意愿。

南宋立足的江浙地区自古号称东南膏腴之地,“天下赋税,尽出其半”,但在南宋初期却并非如此。经过宋徽宗20年花石纲的征掠、席卷几百万人口的方腊起义以及宋金战争的动荡,这里人口锐减,满目荒凉,已经变成土匪、盗贼、叛乱者和豺狼出没的地方。南宋建立之初,国土面积只有北宋时期的一半多点,人口也大幅度下降,但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却丝毫未减。南宋为了应对战争,常备正规军平时大约保持在40万人,战事激烈时人数还要增加许多。在南宋民众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军队无论从军需供给还是人员补充上看,都是当时南宋民众的沉重负担。

再看税收,南宋初期的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在每年4500万贯左右,其中1300万贯左右用于皇室开支,2400万贯左右用于在和平时期供养军队,其他所有开支只有七八百万贯。而一旦战事爆发,军费会成倍激增。这多出来的费用,政府只会不停地用通货膨胀和增加苛捐杂税的方式转嫁给民间。于是南宋一朝苛捐杂税的科目之多、赋税水平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经常达到北宋时期的一倍左右。

可见,仅仅和平时期供养军队就已经让南宋百姓力不从心了,而战端一开,他们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因此,对于社会底层的穷人们而言,主要矛盾是吃饭问题而非民族矛盾,他们的意愿只能是如姜夔在《扬州慢》中表述的那样——“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只要北方政权不入侵,是绝对不愿意打仗的,更不必提什么北伐。而言之,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打仗劳民伤财,伤的都是老百姓啊。有个好好的、歌舞升平的南朝,谁又愿意去为了理想前往北方断送性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