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到底怎么变现?

2024-05-18 03:20

1. 认知到底怎么变现?


认知到底怎么变现?

2. 认知变现的方法与路径

认知是我们对世界的见识与理解;见识是指我们认识世界的广度,理解是指我们认识世界的深度。
  
 “人只能赚取认知范围以内的钱”是对认知价值最为直观的描述;认知更深层的价值是当下决策的依据、洞察未来的凭仗,更是过往人生的沉淀。
  
 我们的认知是有层级的,我们通常把我们的认知分为经验、方法论、学科理论与哲科思维(成甲在《好好思考》中将其称之为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
  
 提升我们的认知,首先要要完善我们的认知地图,构建我们的认知架构。
  
 按照认知层级,对我们的已知知识进行分层,是拓展我们认知的有效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小闭环与一个大闭环来拓展我们的认知。
  
 将我们的经验转化成为方法论,然后再用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实践,这就是一个提升实操能力的认知小闭环。
  
 学习一些学科通识,通过通识的学习,获得学科的第一性原理,逐步构建自己的哲科思维,再运用哲科去理解学科通识、学习学科知识,这就是一个提升理论认知能力的认知小闭环。
  
 用哲科思维、第一性原理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去构建做事的原则,形成自己的行为哲学,这是一个大闭环。
  
 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就是一种行为哲学,李善友老师的第二曲线创新是基于进化论为第一性原理的哲科思维;我们利用黄金切割点理论进行构图就是一种学科思维,而我们在工作中使用的复盘理论、PDCA循环就是一种做事的方法论,而我们在工作中沉淀出来的SOP(标准操作程序)就是一种工作经验的积累。
  
 拓展认知的核心是实现认知变现,而认知变现是一种能力;实现认知变现,需要规划变现路径,放大变现效果。
  
 我们利用工作经验、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就是一种最为简单的认知变现;所以,日常工作中我们会为重复做的工作制定SOP(标准操作程序)。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标准化的工作都可以被机器所代替,譬如流水线作业工人开始由机器人代替。
  
 将来,我们人类更多的工作是应对变化,这个时候,做事的方法论就会显得尤为重要,譬如我们经常开会,会议流程可以标注化,但是我们不能将会议的内容也进行标准化吧?
  
 为应对工作中的一些突发事件,以及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我们总结了很多方法论;譬如应对市场竞争的SWOT分析法,强化市场竞争的定位理论,降低创业风险的MVP(最小化可行性产品测试)理论。这些都是我们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方法论。
  
 这些基于工作实践所形成的方法论,将会放大我们的工作结果、降低作业中的风险,让我们少踩很多坑;放大的工作成果与降低的经营风险就是这些方法论的认知变现。
  
 但是,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更具指导与实践意义的学科知识,尤其是一些学科通识,将会更好的指导我们工作方法论的建立。
  
 譬如我们提到的数学的黄金分割线、几何学的原理思维、生物学的进化思维、物理学第一定律;这些学科通识无时无刻不在指导着我们的日常实践与方法论构建;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了对学科通识的认知而已。
  
 学习这些学科通识,可以助力我们建立与完善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论;这是一种跟高层级的认知变现。
  
 当我们的认知有一天上升到了哲科思维的层面,我们的认知层面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我们对于世界的洞察也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譬如我们前面说的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以及华为的灰度决策与熵减定律都是一种哲科思维,知名战略策划人王志纲老师就讲,他的底层思维架构就源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马克思的辩证法、毛泽东的矛盾论。
  
 这些人都在运用哲科思维指导实践,最大化的创造社会价值;这是认知变现的更高级的呈现。
  
 明确了认知变现的路径,我们也就更应该理解认知变现的结果。
  
 要理解认知变现既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我们既可以通过提升个人认知获得可衡量的金钱上的收益,也包括社会价值、个体幸福力等精神上的回报。
  
 幸福力与反脆弱的能力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认知变现。
  
 《与哲学家谈快乐》中就谈到快感、幸福与快乐有着本质的区别。书中谈到快感是短暂的,幸福是一种能力,快乐有方法,也需要智慧。
  
 正在经历的疫情造成了很多不幸,这些不不幸有来自病痛的,也有来自经济下行与生活压力上的,但更多的是源于我们的自我认知,很多次生灾害与心理问题都是源于我们缺乏“反脆弱”的能力。
  
 当我们认识到幸福是一种能力,脆弱的对立面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应对困局最好的方法既不是盲目冲锋、也不是躺平,而是蹲下随时待发!
  
 这也许是另一种认知的变现。

3. 认知到底怎麽变现?


认知到底怎麽变现?

4. 认知变现是一种资源整合的能力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
  
 认知决定人的行为方式;
  
 人只能挣认知范围之内的钱;
  
 ……
  
 以上都是有关认知的评论,他们无不是告诉我们提升认知的重要性,但是却很少有人告诉你提升认知变现的能力更重要。
  
 我们都知道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正确的做事重要,对错的逻辑大于得失的逻辑;但是,在现实的选择与判断中,你有没有将做正确的事作为第一原则、用对错作为方向判断的行为准则。
  
 可能你听说过阅读变现、写作变现、知识变现、私域变现,但很少有人提及认知变现,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认为“认知就是获得,认识到就是得到”。
  
 比拓展认知更重要的能力是认知变现的能力,源于很多知识或者理念不是我们不懂,而是我们不知道在什么场景下去应用那些既得的认知。
  
 常识是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也是多数人的既得认知,有些人可以利用常识就做对多数的人生决策,但是有很多人掌握了更多的理念与认知,仍然未能做对人生的关键决策;这就是一种认知变现的能力差距。
  
 元认知与多元思维都是有关认知的基础常识,多数人对这些词的理解可能都停留在概念之上,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如何应用。
  
 于是我们理解了,认知变现是基于我们对已有认知的深度洞察与理解。
  
 我们总是在思考,为什么学了那么多道理,还是不能过好这一生?为什么那么努力,却还是没有变得更富足?
  
 其中,很重要的逻辑就是我们不懂得认知变现。
  
 认知是我们的“私域”,只有变现了才能够成为我们的资产;否则只是有待开发、深埋于地下的资源而已。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认知进行变现呢?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的作者告诉我们,提出问题是找到解决方案的最佳方法,有时候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答案。
  
 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提升认知很重要?如果我们缺少认知会怎样?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
  
 我同时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认知变现?如果没有重视认知变现会怎样?如何实现认知的变现?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实现了认知变现而另外一些人没有能够实现认知变现?这两类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如何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我们观察生活中的成功人士,有些人是能力变现,有些人是人脉变现,有些人是知识变现,他们归根结底是在进行资源变现,是围绕目标对既有资源的重组。
  
 所以,实现认知变现的核心就是将认知作为一种资源,以变现为导向来思考我们的既有认知,并对我们的既有认知进行有效的组合。
  
 这个时候,我们明确了目标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资源的重组是一种能力。
  
 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最近获得的两个认知对我很重要,一个是得到APP联合创始人脱不花谈到的华与华的提案法:“融目标-抢进度-提诉求”;一个是高效学习训练营提出的学习公式:“高效学习=目标驱动+模块化施工+主动变现”;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目标导向+推进动作”;我们将他们转化为认知变现的方法就是“目标导向+资源重组”。
  
 认知变现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变现”;而资源重组的要点在于我们要了解我们的资源有哪些?重组的方法有哪些?
  
 梳理与罗列资源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归类,这样既避免遗漏,也便于调用,所以认知的分类是进行认知资源梳理与重组调用的前提。
  
 关于认知的分类,我们可以按照认知本身与应用场景进行分类。
  
 围绕认知本身,我们可以将认知分为元认知(关于认知的认知)与具体行为认知。关于元认知与具体行为认知的分类,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中有很多具体的案例,譬如关于“究竟什么是‘财富自由’”与“个人商业模式的思考”就是一种元认知,而具体到“时间大于金钱,注意力大于实践”、“周期的判断与投资决策的方法”则是具体的行为认知。
  
 围绕应用场景,我们可以将认知分为工作认知、生活认知与决策认知,譬如,围绕应用场景的认知,瑞.达利欧就在他的《原则》一书中将他的认知分为生活的原则、工作的原则与投资的原则;这就是基于应用场景的认知分类。
  
 我在文章开头谈到的“对错大于得失”与“做正确的事重于正确”的做事也是一种基于决策与行为标准的认知行为。
  
 当我们能将我们的已知认知尽心有效的分类与梳理以后,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与决策的过程中,事前以“变现”为目标去思考适用的认知,事中以“变现”为准则去调用这些认知,时候以“变现”为主准则去复盘应用的认知;慢慢的,我们的认知变现的能力就会获得质的提升。
  
 本篇有关认知的思考是基于我对“认知价值与变现”的元认知能力的思辨;而在推进这一认识思辨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好问题本身就是答案”与“输出有助于思考”这两个具体认知的应用。
  
 以上是我认知变现的一种实践,你也可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