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历程

2024-05-19 03:57

1.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776年-公元388年  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古代奥运会的创始人)努力使宗教与体育竞技合为一体。他不仅革新宗教仪式,还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并决定每四年举行一次。时间定在闰年的夏至之后。所以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正式载入史册,成为古代奥运会的第1届。参加第一届古代奥运会的国家仅有三个国家——伯罗奔尼撒、伊斯利、斯巴达。当时仅有一个比赛项目,即距离为192.27米的场地跑。古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原因是为了和平和表示尊重奥林匹克众神(即古希腊神话里的宙斯等神)。当时各个城邦有他们自己算年的方法,并没有一个共通的纪元。但是各城邦之间每年度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希腊的大运动会。这些运动会一共有四种:奥林匹克运动会、匹西亚运动会、尼米亚运动会与伊斯米亚运动会。这四个运动会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首,依照顺序分别在四个地点举行,这样形成的一个四年周期,称为奥林匹克周期(Olympiad),成为城邦之间计算年份的方法。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选手及附近的百姓相聚于奥林匹亚这个希腊南部风景秀丽的小镇。公元前776年在这里举行第一届奥运会时,多利亚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赛中取得冠军,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桂冠的人。后来,古希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等。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到公元394年止,历经1170年,共举行了293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公元39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被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禁止。这一时期各城邦之间虽有纷争,但却是运动会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腊雅典在马拉松河谷打败波斯军之后,民情奋发,兴建了许多运动设施、庙宇等,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希腊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有关古代奥运会的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1种传说与宙斯(Zeus)的儿子赫拉克勒斯(Heracles)有关。赫拉克勒斯因力大无比获“大力神”的美称。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到一会儿功夫便扫干净了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但国王不想赠送300头牛给他,赫拉克勒斯一气之下赶走了国王。为了庆祝赶跑了小气的国王,他在奥林匹克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运动会。所以才有了奥运会。古代奥运会项目:5项全能(包含铁饼、标枪、跳远、赛跑;摔跤和拳击)、赛跑、拳击、摔跤、拳击角力(拳击和摔跤的混合运动)、4轮马车赛跑、骑马。  公元前388年-公元前146年  由于斯巴达和雅典长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腊国力大减,马其顿逐渐吞并了希腊。马其顿君王菲利普还亲自参加了赛马。随后的亚历山大大帝虽自己不喜爱体育活动,仍积极支持奥运会,并视奥运会为古希腊的最高体育活动开幕式,为其增添设施。不过,这一时期古奥运会精神已大为减色,并开始出现职业运动员。  公元前146年-公元394年  罗马帝国统治希腊后,起初虽仍举行运动会,但奥林匹亚已不是唯一竞赛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届奥运会,罗马经济规律就把优秀竞技者召集在罗马比赛,而奥林匹亚只举行了少年赛。这时职业运动员已开始大量出现,奥运会成了职业选手的比赛,希腊人对此失去了兴趣。公元2世纪后,基督教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整个欧洲,倡导禁欲主义,主张灵肉分开,反对体育运动,使欧洲处于一个黑暗时代,奥运会也随之更趋衰落,直至名存实亡。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1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认为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翌年宣布废止古奥运会。公元395年,拜占廷人与歌德人在阿尔菲斯河发生激战,使奥林匹亚各项设施毁失殆尽。公元426年,狄奥多西2世烧毁了奥林匹亚建筑物的残余部分。公元511、522年接连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使奥林匹亚遭到了彻底毁灭。从此顺延了1000余年的古奥运会不复存在,繁荣的奥林匹亚变成了一片废墟。  公元15世纪至公元1896年  15世纪开始,教育家们开始提倡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17世纪,英国人约翰·洛克的“绅士教育”提出德、智、体,法国人让-雅克·卢梭建议透过游戏学习。公元1776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勘察中发现了古代奥运会遗址。1875年至1881年,德国库蒂乌斯人在奥林匹亚遗址发掘了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1858年,希腊发布了《奥林匹克令》,并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举办了第一届泛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1889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田径代表大会上,后来被人尊称为“奥林匹克之父”的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首次公开了他恢复奥运会的设想。1891年1月,顾拜旦以法国田径协会联合会秘书长的身份,向全世界几乎每个体育组织和俱乐部发出邀请——参加于1894年6月16日在法国巴黎索邦神学院召开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此次大会为第一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来自9个国家37个体育组织的78名代表到会,当时,顾拜旦成为首任国际奥委会秘书长。通过决议复兴奥运会,通过了第一部由顾拜旦倡议和制定的《奥林匹克宪章》。它涉及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宗旨、原则及其他有关事宜。6月23日,大会通过了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决议,而6月23日也就成了“国际奥林匹克日”(International Olympic Day)。顾拜旦起草国际奥委会章程,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和美学意义,奠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基础,使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成为持久的体育与和平运动。这次大会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顾拜旦则被人们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大会决定在1896年召开首届现代奥运会,希腊的历史名城雅典获得主办权。  1896年至今  1896年4月6日至4月15日,希腊雅典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周恩来曾说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第1届现代奥运会 当希腊雅典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距罗马皇帝狄奥多希一世下令禁止举行的古代奥运会已经过去了1500多年。1896年4月6日下午3点,在经过重修的雅典帕那辛尼安体育场,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宣布: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乔治一世在开幕词中说:“但愿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复兴能增进希腊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但愿体育运动和它所崇尚的道德观念有助于造就新一代的希腊人,无愧于他们的先辈。”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来到了繁华之都——法国巴黎。这届奥运会比赛时间持续5个多月,可谓旷日持久。在巴黎奥运会上,有11名女子冲破禁令,出现在运动场上。国际奥委会经过数次争论,终于在1924年第22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允许女子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此后,女子项目成为奥运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参赛的女运动员也越来越多。首届雅典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希腊方面曾希望将雅典作为奥运会的永久举办地,但遭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等人的反对,顾拜旦认为奥运会是全人类的遗产,不应只属于希腊。最终,第二届奥运会花落顾拜旦的家乡法国。当时的巴黎,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繁华都市,但奥运会在这里却遭到了冷遇。由于此届奥运会被作为世界博览会的一部分,比赛时间也从1900年5月中旬持续到10月28日。比赛日程很不紧凑,如击剑比赛在6月举行,田径和体操比赛在7月举行,游泳比赛在8月举行,堪称一次“马拉松”式的运动会。比赛场地分散在不同的城镇举行,设施也十分简陋,再加上组织不力、宣传不够、观众不多,这届奥运会远不如首届雅典奥运会那样紧张、热烈。本想利用博览会来提升奥运会知名度的顾拜旦对此非常失望,他在日记中写道:“世界上有一个对奥运会非常冷淡的地方,这就是巴黎。”不过,巴黎奥运会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巴黎名胜众多,交通便利,这对许多参赛选手很有吸引力。参赛国家从上届的13个增加到22个,运动员人数从311名增加到1344名。值得一提的,共有来自法国、英国、美国和波希米亚的11名女选手参加了高尔夫球和网球比赛,这也是女性运动员首次登上奥运殿堂,而夏洛特·库珀(Charlotte Cooper)则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1位女性冠军(女子网球单打冠军、男女混合双打冠军)。1904年,第3届奥运会落户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城市圣路易斯,这是奥运会首次在欧洲之外的国家举办,也表明奥运会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圣路易斯战胜芝加哥举办了第3届奥运会,一个主要原因是世界博览会将在这里举办。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以竞争形式决出举办城市。由于与博览会相互交叉,比赛从7月1日持续到10月底,与上届巴黎奥运会一样拖沓冗长,而奥运会的风光也被世界博览会抢走了。顾拜旦对此深感失望,从此奥委会便将奥运会的选址与世博会分开,以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这届奥运会只有12个参赛国家,成为历史上最少的一届。由于远隔重洋,加之东道主没能兑现派船接送欧洲选手的承诺,导致许多欧洲选手未能参赛。参赛运动员共629人,其中美国队就达533人,许多项目参赛队员都是清一色的美国人,加上美国队实力强大,夺走了绝大多数奖牌,因此有人说这届奥运会是“美国的奥运会”。1921年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会议中,制定了奥林匹克法,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会宪章、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章程、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规则及议定书、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通则、奥林匹克议会规则等5部分。至今,曾多次修改、补充,但由顾拜旦制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未变。2007年7月5日,国际奥委会在危地马拉城的第119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同意创办青年奥运会,运动员的年龄需在14岁至18岁之间。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新加坡举行。中国南京于2014年举办第二届青奥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于2018年举办第三届青奥会。国际奥委会摩纳哥全会于2014年12月8日通过重要决议,除允许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联合申办奥运会外,国际奥委会未来要打破奥运会大项数量上限,允许东道主自主提议增加一个或几个小项,但需要国际奥委会批准才能入选奥运会。允许增加项目也就意味着奥运会未来要打破夏奥会28个大项和冬奥会15个大项设置的数量限制,但运动员数量不能增加,要保持目前夏奥会10500人和冬奥会2900人参赛的标准。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开设奥运频道的提议,这个频道预计2015年在全球推出,24小时不间断播出,由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运营。这个奥运频道将展示体育运动——但并非直播奥运会,而是投身蓬勃发展的互动市场,试图吸引全世界青年的目光。该频道的基地将设在瑞士和西班牙,首先通过互联网播出,然后进入到主流广电系统,内容包含新闻、专题节目、重大赛事等。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历程

2.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起初,举办奥林匹亚竞技会是为了祭拜天神宙斯,只是偶尔举行,也没有固定日期。直到公元前776年,才定为四年一届,期间,所有战争都要停止。后来,希腊本土被罗马帝国吞并,基督教取代了希腊多神教,竞技会也被禁止

3.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哎,老是问这么专业的问题,翻了半天才在我们的档案里找到,太多了,放不下,来一段 吧。但愿对你有用....还有...我辛苦了办天,你要看完才好....
  康纳健身教练团


  中国对奥林匹克国际比赛活动的参与,是从早期参与,是从早期参加远东运动会开始的。远东运动会,原名为“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由菲律宾、中国和日本发起成立和参加的国际运动会。从1913年至1934年,远东运动会共办了10届,其中第二、五、八届都是在上海举行。

  1915年国际奥委会曾致电远东运动会组委会,承认了远东体协,并邀请中国参加下届奥运会和奥委会会议,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而未能实现。1922年王正延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会,中国便与国际奥委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1924年8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它标志着中国体育的发展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都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国体协成立后,中国陆续加入了田径、游泳、体操,网球、举重、拳击、足球、篮球等8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1931年全国体协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其团体会员。

  1928年,中国获准可派代表团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但由于准备不足,只派了宋如海一人作为观察员出席而未参加竞赛。

  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的奥委会。从此,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逐渐密切,并参加了第十届、第十一届和第十四届奥运会。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原准备派足球和田径选手参赛,但因“九·一八”事变和政府对参加奥运会毫无兴趣,致使计划落空。后传闻日本密谋由伪“满洲国”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在张学良将军的热心资助下,终于派出了一个代表团:代表沈嗣良,选手刘长春,教练宋君复。因旅途疲倦,体力不支,刘长春在100米跑和200米跑预赛时即被淘汰。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正式进入奥运会赛场。虽然成绩不佳,但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的巨变给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开始了新的历程。1952年,第十五届奥运会在赫尔辛基举行,由于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在中国席位问题上存在分歧,致使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开幕前才收到邀请。中国虽派出了以足球、篮球、游泳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赴会,但赛事已近尾声,仅有吴传玉一人参加了男子仰泳的比赛。

  1984年,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后,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的夏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有225名运动员参加除足球、曲棍球、拳击、马术、现代五项以外的其余6个大项的比赛。

  在这次盛会上,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了突破,迎来了中国奥林匹克历史上的新时代。中国体育代表团共夺得金牌15枚,银牌8枚,铜牌9枚。金牌数仅次于美国、罗马尼亚、西德等世界体育强国,位居第四。开赛第一天,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以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60环手枪慢射冠军,成为奥运会的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打破了中国自1932年参加奥运会以来金牌零的纪录。

  1988年,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在汉城举行,其水平之高,竞争之烈为历届奥运会所罕见。中国代表团只获得5枚金牌、11枚银牌、12枚铜牌。

  1992年,第二十五届奥运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举行,中国代表团共获16枚金牌、22枚银牌、16枚铜牌,名列金牌榜第4名。尤其是中国游泳运动员的表现令世界惊讶。以“五朵金花”为主组成的中国游泳队共夺4金5银,并创造了1项奥运会和2项世界纪录,跻身世界四强。这也是中国游泳运动员第一次登上冠军领奖台。从此,中国游泳史翻开辉煌的一页。

  1996年,第二十六届奥运会在亚特兰大举行,中国代表团共获16枚金牌、22枚银牌、12枚铜牌,出色地完成了预定的奥运目标。

  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在悉尼举行。中国代表团共获28枚金牌、16枚银牌、15枚铜牌的好成绩,位列本届奥运会金牌榜第三名.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世界体育强国。

  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中国代表团共获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的优异成绩,位列本届奥运会金牌榜第二名。进一步奠定了中国世界体育强国的地位。

  自1922年至今,共有七位中国人担任过国际奥委会委员职务,他们是:王正廷、孔祥熙、董守义、徐亨、何振梁、吴经国、于再清。
  人鱼海   2008-11-26 19:11:02  1、1840年鸦片战争后,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展开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冲突与融合。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冲突与融合鲜明地体现了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冲突与融合。在冲突和交融中,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体育及其社会背景各自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2、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冲突是深刻而激烈的,它不仅发生在体育的活动形式和组织结构层次,而且深入到体育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的核心层次。这种冲突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巨大社会差异以及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本质区别。但也正是这种差异与冲突,孕育着东西方体育文化大交融的重要契机,引发这种契机,则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工业文明是高于农业文明的社会发展形态,资本主义文化是高于封建主义文化的文化发展形态,因此以农业文明和封建文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体育在与以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文化为基础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矛盾冲突中处于劣势,在文化的融合中处于守势,这是新中国建立以前的基本态势。
  4、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这既给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又使“洋为中用”,即对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主动的适应性改造成为可能,使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体系。
  5、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和活动内容体系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渗透到中国体育中,给中国体育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并促使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而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体育也正以其充满着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奥林匹克运动发生着缓慢但深刻的影响,这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互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6、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是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全面融合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发展需要奥林匹克运动,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双向需要刺激了双向交流,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将会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建设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当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以不同体育文化相互作用为线索去观察和分析东西方文化在接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一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流和融合的历史。研究这段历史,深入探讨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文化学原因,揭示其内在规律,可以为研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4.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从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球最顶级的运动会,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奥运会是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克举行的。这时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被称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为这是古代罗马帝国举行的一个奥运会,但是由于后面的一些历史原因被废除,在期间也发展了1000多年。
 
 
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公元前776年开始举行,但是在公元394年被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奥多废除。此后的1000多年历史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直到1888年,法国的一位教育学家提出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提议。当时有很多人纷纷响应,其中也有12个国家的70多名参与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会议。并且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办了首届国际奥运会,当时参加奥运会的国家有13个,并且体育项目也增加到了各个方面。其中有田径体操机械设计,划船,自行车,马术,举重,网球等比赛项目。
 
1924年又举办了首届冬奥运,1969年举办了首届残奥会,1976年又开始举办首届冬季残奥运,由此可见,奥运会这个活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全世界的人们都将目光聚焦到奥运会上。相比以往的战争较量,人们更想看到奥运会上运动员的精彩瞬间。
 
 
此后,国际奥运会一年比一年隆重,2008年我国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当时可以说的上万人空巷,举国欢庆。因为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国际奥运会,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崛起,也向世界人民宣告中国的力量,证明了中国的运动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最后也希望奥运会能越办越好。

5.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时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正值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时期,各种民族主义和排外心理妨碍了正常的国际交往。现代运动项目仅在少数欧洲国家有所开展,世界范围的体育竞赛活动很少进行。奥林匹克运动尚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奥运会也还未形成一定的举办模式,如项目设置稳定性差,场地设施简陋,财政困难,会期不固定,裁判员执法不公,以及参赛资格缺乏明确规定等。1908年奥运会实施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构建了基本框架。1912年奥运会是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奥运会,从参赛国家、运动员人数、场地设施到组织工作都有较大提高,第一次实现了顾拜旦所期望的:没有事故、没有抗议、没有民族沙文主义仇恨的奥运会。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奥委会还都只是一个松散的机构。国际奥委会尚未认识到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委托给某个城市承办的,放弃了领导和监督权,以致奥运会一切事宜均由东道主随意安排。由于不允许妇女正式参加奥运会,不但使奥运会的广泛性存在重大的缺陷,而且也使女子体育发展受到阻碍。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0年重新进行。国际奥委会从实践中意识到奥运会规范化的重要性,整个奥运会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基本性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比赛项目的设置逐渐趋向合理;比赛设施进一步完善;会期基本固定;申办、举办程序基本确立,并基本解决了有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问题。先进的技术开始应用到比赛中去,如电子计时器、终点摄影仪、自动打印机、闭路电视转播等。自1928年起,女子田径项目纳入正式比赛,这一重要变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性和号召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重要发展是有了冬季奥运会,它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覆盖面大大增加。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机构也得到发展,国家奥委会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加到60个,为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也相继成立,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各国家奥委会的协调,使国际奥委会摆脱了每届奥运会都存在的具体技术事务,而更多地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的层次发挥作用。这一阶段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日益加重,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虽在许多方面优于以往各届,但被希特勒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实力,违背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1946-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这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战后各国经济振兴和科技发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由于苏联及新兴独立国家的参加,这一时期奥运会每届参赛国家和人数以及竞赛项目都在增加;与此同时,顾拜旦关于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奥运会的设想得以实现;各洲范围的运动会、伤残人奥运会也相继产生。随着奠基运动的普及,竞技运动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体育开始崛起。在奥运会上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强的局面。奥运会比赛场地及各种配套设施较前有很大的发展,奥运会向大型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性别和违禁药物检查,使比赛的公正性得到加强。历届奥运会,促使举办城市的各种市政建设也大为改善,并为其在比赛后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奥运会的举办资金也由单纯的政府拨款和私人捐赠向以政府拨款、社会捐资和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彩票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方向转变。这一时期的奥林匹克组织已不单纯是一个体育机构,它与国家、社会各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也更趋明显、复杂、尖锐、各种势力集团都想通过这个舞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兴奋剂问题、奥运会承办国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都提到重要议程。三大支柱之间出现了裂痕,经济上也危机四起。这种善从1972年基拉宁担任主席后才有所改变。 (四)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1980-)进入80年代,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针对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过去的那种独立性原则,即在经济上不谋利,政治上不同政府联系的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不只限于4年一度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已参与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国际奥委会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注重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通过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奥林匹克艺术节,建立博物馆,举办“奥林匹克日”纪念活动,定期召开奥林匹克科技大会等,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72个,比赛项目达257个。在组织结构上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使国际奥委会同其他各个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自80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建立了包括主席、各类专业人员在内的长驻机构--洛桑总部,保证了总部机构对各方面的领导。自1981年起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从而得以法人的身份参与处理各种重大事务,经济上大胆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各种活动创造财富,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从23届奥运会开始连续几届的奥运会主办国均未出现赤字。经济上的盈利,极大地调动了主办国家搞好奥运会的积极性。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在肯定政治对体育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体育不应听命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指挥;在肯定商业化的同时,对商业化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并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原则,使奥运会向所有优秀的运动员开放。这种务实的态度,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从初期的探索到自身模式的基本形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到停滞,以后又经80年代以来的改革,终于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发展

6.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它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困难、挫折甚至几度陷入危机,却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发展和成长。作为人类社会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与古代埃及、希腊、两河流域、印度一样,也有着灿烂的古代体育文化。
  一、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萌芽
  自有史以来,游戏与竞技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以武术、气功和其他民间体育活动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这便为后来西方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准备了内在条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中、在学习西方的浪潮中传入和兴起的,这其中以洋务派为代表,其在按西式编练的新军中,首先引进了西方的兵操,初期以习练英式兵操为主,后来多采用德式兵操。这其中,他们连同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两大措施,以及聘请外籍教练员等等,在其推动下,西方体育及奥林匹克运动才逐步开始进入中国。然而,中国人最初是通过了解奥运会来真正开始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1904年,第3届奥运会在美国圣路易举行,中国的一些报刊曾刊载了这届奥运会的消息。由于这届奥运会的规模较小,再加上当时中国民众对现代体育了解甚少,这些报道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1907年以后,一些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的人士开始在社会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同时10月24日,著名教育家、体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5届学校运动会的演说中指出:此次运动会的成功,是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张伯苓先生建议中国加紧准备筹建奥运会代表队,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事实上,这便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萌芽。
  1908年,一些报刊就开始对即将召开的第4届奥运会进行了报道:再过几星期,伦敦举行一次盛大的奥运会,世界上没有一个运动会能与奥运会相比。有的报道还建议要积极争取奥运会在中国举行,此后与奥运会有关的字眼在更多刊物上出现。同年10月,在天津青年会第6届学校运动会的颁奖式上,用幻灯放映了奥运会的盛况,天津青年会的美籍体育干事饶伯森还在演讲中阐述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前景,激起了同学们对奥运会的极大兴趣,从而将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参加奥运会的愿望推动了奥林匹克在中国的最初实践和发展。
  二、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初步发展
  随着现代体育加速从学校走向社会,以举办全运会、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为中心的竞赛制度便逐步确立。1924年8月,全部由中国人组成的全国性优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简称“体育协进会”)在上海成立,张伯苓任名誉会长,王正廷为名誉副会长,沈嗣良为名誉主任干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不但接管了先前由基督教青年会外籍人士主办的各种体育活动,还组织开展了更多的各种分区比赛、单项比赛、体育训练班等,而且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体协的分会组织,这标志着中国体育的发展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此前值得一提的便是,1922年,国际奥委会选举了中国体育界著名领导人、远东体协的发起人、历届远东运动会的赞助人、第2、5、8远东运动会会长王正廷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这是中国的第一位和远东的第二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为此中国便开始与国际奥委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这也是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互相接受的重要里程碑。
  1927年以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相继加入了田径、游泳、体操、网球、举重、拳击、足球、篮球等8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其它国际体育组织。于1928年中国被正式获准派代表团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应该说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与奥运会亲密接触,但由于准备不足,只派了宋如海一人作为观察员身份出席而未参加竞赛,然而这就是中国与奥林匹克开始。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委会,使古老的东方大国正式成为了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联系便逐渐密切,而后参加了第十、十一、十四届奥运会。其中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当时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参加了比赛,他成为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位中国选手。在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第8个入场,刘长春手擎大旗在前,总代表沈嗣良继之,再后是教练宋君复、留美教授申国权、美国人托平(当时上海青年会体育主任)。这次奥运会上刘长春参加了男子100米预赛和200米预赛,因长途跋涉、体力不支均被淘汰,虽然没有取得好成绩,但却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在第十一、十四届奥运会上,均因旧中国国力衰败而在运动成绩上留下了“零的记录”。一副外国漫画这样嘲讽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身着长袍马褂,形容枯槁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鸭蛋,画题为“东亚病夫”。体育的落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真实写照。
  三、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曲折历程及其新的征程
  建国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一系列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给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给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开始了新的历程。
  1949年10月下旬,在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基础上,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改组建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2年全国体总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此后,各地陆续建立了体总的地方分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对外代表中国的国家奥运会,其主要任务是举办全国性的体育竞赛和运动会,负责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举办或代表中国竞赛活动。这为推动中国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体总成立后,陆续改组和成立了一批全国性的单项体育协会,为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发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又先后成立了一批行业性的体育运动协会。它们在各自的范围内组织和推动体育的发展,促进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它们是中国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基础。
  然而,就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争端中,因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在台湾方面默认,1958年8月全国体总和有关单项体育协会不得不与国际奥委会和有关9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中断联系。随着社会进步和多方面的努力,1974年5月,国际击剑联合会代表首先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击剑协会入会的决定,同年8月和9月,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国际业余摔跤联合会、国际举重联合会相继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日本名古屋市举行,会上一致通过了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最终于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领导人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正式宣布,经过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通讯表决,以62票赞成、17票反对、1票费票、1票弃权批准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日本名古屋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正式决定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将作为中国的一个地方性机构留在国际奥委会内,但它不得使用它目前所使用的歌和旗。
  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稳步发展
  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但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整个体育运动都起着示范和带动的作用。40多年来,中国的竞技运动经历了坎坷而辉煌的历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1952年后,我国陆续建立了各级各项代表队,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如1954年陈镜开首次打破举重世界记录,之后佳绩连年。1956年通过各类竞赛,打破全国记录1300多次,显示出中国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才能和巨大潜力。
  诚然,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则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坎坷十年,它给我国竞技运动以灾难性的打击。十年动乱之后,中国运动健儿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鼓舞下,开始向世界体坛顶峰攀登。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省级以上体委在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此后,又逐渐形成了在项目设置、竞赛制度和训练等方面都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的战略思想,运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84年7月29日,梦想终于成真,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日子。洛杉矶射击场上许海峰的枪声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记录,雪洗“东亚病夫”的屈辱,是全世界华人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同时,中国女排在连续夺得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界锦标赛冠军之后,首次登上奥运会冠军宝座,实现了“三连冠”的美好宿愿。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全面出征奥运会,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获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在金牌榜上位居第4位,成为中国当代体育全面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迎来了中国奥林匹克的新时代。
  五、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高潮
  就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经过16天的鏖战,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32枚金牌,17枚银牌和14枚铜牌,奖牌总数共计63枚。金牌榜排名已超过俄罗斯越居第二,仅落后排名第一的美国队3枚。这其中15枚金牌是过去从未得过的项目,女子有本届奥运会最大的黑马:女子网球双打李婷/孙田田,此外还有女子摔跤、田径的10000米邢慧娜等等。当然,男选手的进步和突破更是有目共睹,特别是田径110米栏刘翔和水上项目男子500米双人划艇孟关良/杨文军的历史大突破,这两项突破彻底打破了欧美人乃至我们自己心目中固有的一种观念: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在田径短距离项目和赛艇、皮划艇男子项目上难有所作为。
  纵观过去,从1952年至2012年一共举行了16届夏季奥运会和16届冬季奥运会,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仅各参加了其中的7届。但在中国奥委会被迫中断同国际奥委会的联系期间,中国运动员并没有放弃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仍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发展奥林匹克运动而积极努力。从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体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中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自身和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奥林匹克运动不但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人体育观念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发展。

7. 求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来迅速发展的原因?

  你好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在这100多年中,许多人多次探讨过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但它的未来是怎样的?它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这也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
  研究奥林匹克的学者都知道,自亚特兰大奥运会以来,奥林匹克运动似乎有走强的趋势。然而,不久后发生的盐湖城申办丑闻案,以及其他一些获得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在竞选期间向国际奥委会成员进行贿赂的丑闻的曝出,使得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产生了迷茫。
  从历史来看,奥林匹克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了荆棘和艰辛,20世纪早些时候奥运会几乎不能独立地存在,因为它只不过是国际贸易博览会的一个附属活动(如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以及1904年的圣路易斯奥运会)。在巴黎奥运会上,甚至顾拜旦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奥运会还能够存在,真是一个奇迹”。在 1980年基拉宁主席期满卸任并将权利移交给萨马兰奇时,也曾这样说道:“祝你好运。我认为奥运会的存在时间不会和你的任期一样长”。
  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问题也就是未来的发展是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主要结合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现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1 在全球范围内均衡发展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趋势
  在过去的100多年间,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中心是在欧洲,这与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欧洲有直接的关系。根据统计,在二战前的历届奥运会中,基本上是欧洲和北美国家运动员之间的金牌竞争,他们获得了第l~11届奥运会金牌总数的97.6%,表明了欧洲和北美国家在二战前的奥林匹克运动中居于绝对垄断地位。
  但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其发展的中心也将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欧洲和北美,亚非拉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将日益提高。到目前为止,国际奥委会承认的202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已遍及世界各地,其中亚非拉国家占大多数,他们的体育水平也大大提高,少数国家垄断金牌的状况正在变化,美国、俄罗斯、德国在近3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数呈下降趋势,其它奖牌也呈下降趋势。而亚、非、拉获奖牌数则是呈上升趋势。
  众所周知,1896年第1届奥运会举行时,只有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2004年雅典奥运会参加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更是达到了新高。当人们在开幕式上看到202个国家和地区的10500名运动员汇聚在同一块运动场上时,当人们看到闭幕式上一些有着民族矛盾的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在同一支乐曲下汇合在一起狂欢的动人场面时,会惊叹奥林匹克运动的力量是如此宏大。在奥运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逾越了以往不可跃过的鸿沟,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全球化将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线。虽然,目前世界体育的中心仍在欧洲,但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将在全球普及的基础上更加趋向均衡发展。

求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来迅速发展的原因?

8. 奥林匹克发展至今有哪些变化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体育思想形成后在欧美各地广泛实施的必然结果。 
1894年,在顾拜旦的努力和各种因素的促进下,“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在巴黎举行。会上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决定复兴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受到古代奥运会的深刻影响,但它已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的国际性的体育竞赛。现代奥运会的产生是运动竞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国际奥委会 
1894年成立的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组织,是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和决定一切有关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总部设在瑞士的洛桑。 
国际奥委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4人。主席从委员中选举产生,一般任期八年,连选可再任四年。 

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有关规定 
1.奥林匹克旗帜 
奥林匹克旗帜为长方形、白底无边、中间有五个套联的彩色圆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2.奥运会宣誓仪式 
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由主办国最著名的运动员宣读誓词:"我以全体运动员的名誉,保证为了体育的光荣和我们运动队的荣誉,将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参加本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尊重并遵守指导运动会的各项规定。"之后,裁判员也要举行宣誓仪式。 
3.奥运会奖牌 
奖牌分金、银、铜三色,圆形,直径至少60毫米,厚3毫米,上有一女神像。 
4.奥运会举办期限 
从1932年开始,国际奥委会规定,夏季奥运会的时间不得超过16天,冬季奥运会不得超过12天。 

三、现代奥运会运动竞赛项目的设置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时,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还很少,奥运会项目无严格规定,基本上由东道国决定。因此,头几届奥运会不仅一些项目中的单项变化较大,而且大项也不稳定,还曾列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不很广泛的项目,如马球、拉考斯球、汽船、壁球等。随着各种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先后建立,奥运会项目逐渐趋向稳定。 
为了使奥运会在项目的设置上符合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国际奥委会规定,每一届夏季奥运会至少应包括下列大项目中的15个,才能举行。1963年,国际奥委会确定了这些夏季奥运会大项目的比赛顺序是:田径、游泳、摔跤、体操、举重、曲棍球、马术、击剑、赛艇、拳击、射击、现代五项、帆船、篮球、皮划艇、自行车、足球、排球、射箭、手球、柔道等21项。 
1972-1984年,奥运会比赛大项一直固定为21项。第24届奥运会则有历史性的突破,增加了乒乓球、网球两大项目,使夏季奥运会的大项目达23个,单项数达237个,其中男子占151个,女子占72个,男女混合项目为14个。 
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批准条件是:夏季奥运会男子项目至少要在4大洲75个国家广泛开展,女子项目至少要在3大洲40个国家广泛开展。 

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生活中一项重要活动。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了世界体坛响亮的口号。
回答者:lhsxhxh - 探花 十级 3-7 09:06
1893年春,在顾拜旦积极建议下,由法国田径协会联合会出面,邀请一些国家的知名人士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国际性体育会议,着重讨论了复兴奥运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构想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明确支持。但由于不少国家表现冷淡,会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这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翌年一月,顾拜旦草拟了复兴奥运会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探讨的10个问题,致函各国体育组织和团体,广求意见。与此同时,顾拜旦四处奔走,寻示支持。在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他再度致函各国,提出了再次举行国际体育会议的建议,向各国体育组织发出了参加国际协商,共同重建奥运会的恳请。但是一些国家的体育组织仍然对顾拜旦的建议反应冷淡,有的甚至表示反对。有志者事竟成,为了寻求支持,顾拜旦把目光转向政界。他和他的支持者通过信函以及各国驻巴黎使馆,同各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频繁接触,并最终取得希腊、比利时、瑞典、挪威和俄国的不少头面人物的支持,一些国家的驻法使节以及教育界、科学界名流表示愿意参与国际协商,政界和社会名流的支持,影响了很多国家体育组织的态度。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国的39个体育组织都表示将派代表出席大会。 

1894年6月16日,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隆重开幕。到会代表79人,他们代表着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法国驻比利时大使德·库尔舍被选为会议主席,顾拜旦主持大会开幕式,在有2000人参加的开幕式上,法国著名古希腊文化专家切奥多尔·莱拉赫发表了演说,巴黎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为大会演唱了阿波罗颂歌,唤起了与会者对古奥运会的神往。 

大会先讨论了参赛运动员的业余和职业化问题。经过争论,决定遵循"业余运动"的原则,并通过了关于业余和职业运动员的决议。而后,会议讨论了复兴奥运会的问题,并通过了一个重要文件--《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6月23日,大会通过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决议,并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轮流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6月23日,这一天,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少国家把这一天作为体育节日,我国也于1986年将这天定为奥林匹克日。巴黎国际体育会议还批准了顾拜旦制订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宪章强调了奥林匹克远动的业余性,规定在奥运会上只授予优胜者荣誉奖,不得以任何形式发给运动员金钱或其他物质奖励。大会选举希腊诗人维凯拉斯为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还选举了14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们是:卡洛(法国)、布托夫斯基将军(俄国)、巴利克将军(瑞典)、斯龙教授(美国)、可姆普特希尔勋爵(英国)、赫贝尔特(英国)、费伦茨 ·凯万尼(匈牙利)、古特一雅尔科沃斯基(波希米亚)、苏比亚尔(阿根延)、卡夫(新西兰)、卢克齐·帕利伯爵(意大利)、放·布齐伯爵(比利时)、丹德时亚·卡拉法大公(意大利)、黑衍哈特(德国)。会议规定法语(现为英、法两种语言)为国际奥委会法定语言。大会还决定沿袭古奥运会传统,每四年举行一次运动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包括帆船、划船、游泳)、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第一届奥运会原定于1900年于巴黎举行,后来考虑希腊为古代奥运会发源地,在希腊举行比在巴黎意义更重大些,顾拜旦尊重了大家的意见。大会决定把第一届会期改在1896年,鉴于古代奥运会遗址奥林匹亚已成了一片废墟,会址改设在希腊首都雅典。 

1894年7月国际奥委会对奥运选手的业余资格作出详细规定,"业余运动员"不能参加有金钱奖励的比赛以及有职业运动员参加的比赛,以体育为业的体育教师或教练不能算作业余运动员。 

在国际奥委会的积极努力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胜利举行。来自13个国家的295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包括跳水)、举重、摔跤、体操、自行车、射击、击剑等项目的竞赛。第一届奥运会虽然还很不正规,但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和第一届奥运会的召开,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 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时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正值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时期,各种民族主义和排外心理妨碍了正常的国际交往。现代运动项目仅在少数欧洲国家有所开展,世界范围的体育竞赛活动很少进行。奥林匹克运动尚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奥运会也还未形成一定的举办模式,如项目设置稳定性差,场地设施简陋,财政困难,会期不固定,裁判员执法不公,以及参赛资格缺乏明确规定等。 

1908年奥运会实施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构建了基本框架。1912年奥运会是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奥运会,从参赛国家、运动员人数、场地设施到组织工作都有较大提高,第一次实现了顾拜旦所期望的:没有事故、没有抗议、没有民族沙文主义仇恨的奥运会。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奥委会还都只是一个松散的机构。国际奥委会尚未认识到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委托给某个城市承办的,放弃了领导和监督权,以致奥运会一切事宜均由东道主随意安排。由于不允许妇女正式参加奥运会,不但使奥运会的广泛性存在重大的缺陷,而且也使女子体育发展受到阻碍。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0年重新进行。国际奥委会从实践中意识到奥运会规范化的重要性,整个奥运会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基本性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比赛项目的设置逐渐趋向合理;比赛设施进一步完善;会期基本固定;申办、举办程序基本确立,并基本解决了有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问题。先进的技术开始应用到比赛中去,如电子计时器、终点摄影仪、自动打印机、闭路电视转播等。自1928年起,女子田径项目纳入正式比赛,这一重要变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性和号召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重要发展是有了冬季奥运会,它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覆盖面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机构也得到发展,国家奥委会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加到60个,为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也相继成立,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各国家奥委会的协调,使国际奥委会摆脱了每届奥运会都存在的具体技术事务,而更多地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的层次发挥作用。 

这一阶段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日益加重,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虽在许多方面优于以往各届,但被希特勒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实力,违背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1946-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这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战后各国经济振兴和科技发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由于苏联及新兴独立国家的参加,这一时期奥运会每届参赛国家和人数以及竞赛项目都在增加;与此同时,顾拜旦关于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奥运会的设想得以实现;各洲范围的运动会、伤残人奥运会也相继产生。随着奠基运动的普及,竞技运动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体育开始崛起。在奥运会上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强的局面。奥运会比赛场地及各种配套设施较前有很大的发展,奥运会向大型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性别和违禁药物检查,使比赛的公正性得到加强。历届奥运会,促使举办城市的各种市政建设也大为改善,并为其在比赛后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奥运会的举办资金也由单纯的政府拨款和私人捐赠向以政府拨款、社会捐资和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彩票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方向转变。 

这一时期的奥林匹克组织已不单纯是一个体育机构,它与国家、社会各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也更趋明显、复杂、尖锐、各种势力集团都想通过这个舞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兴奋剂问题、奥运会承办国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都提到重要议程。三大支柱之间出现了裂痕,经济上也危机四起。这种善从1972年基拉宁担任主席后才有所改变。 

(四)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1980-)进入80年代,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针对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过去的那种"独立性"原则,即在经济上不谋利,政治上不同政府联系的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不只限于4年一度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已参与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国际奥委会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注重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通过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奥林匹克艺术节,建立博物馆,举办"奥林匹克日"纪念活动,定期召开奥林匹克科技大会等,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72个,比赛项目达257个。 

在组织结构上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使国际奥委会同其他各个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自80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建立了包括主席、各类专业人员在内的长驻机构--洛桑总部,保证了总部机构对各方面的领导。自1981年起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从而得以法人的身份参与处理各种重大事务,经济上大胆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各种活动创造财富,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从23届奥运会开始连续几届的奥运会主办国均未出现赤字。经济上的盈利,极大地调动了主办国家搞好奥运会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在肯定政治对体育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体育不应听命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指挥;在肯定商业化的同时,对商业化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并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原则,使奥运会向所有优秀的运动员开放。这种务实的态度,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从初期的探索到自身模式的基本形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到停滞,以后又经80年代以来的改革,终于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