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格局的转变给新兴大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24-05-18 08:59

1. 当前世界格局的转变给新兴大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国际地位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历史中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FDI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然而,流入中国的FDI在今后是否能够维持或进一步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自身状况,FDI在全球的发展规律和分布特点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FDI流动状况的同时,分析和把握中国在全球FDI中的地位亦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全球FDI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FDI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规律,2001年全球FDI虽然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但这种规律性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1、近20年全球范围的FDI快速增长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 1982 - 199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年均增长率为17.2%(其中1986 - 1990年,年均增长23.6%, 1991 - 1995年,年均增长20%, 1996 - 2000年,年均增长40.1%)。199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额为10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3%,流出额为104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3%.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额为14919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增长率为37.1%,流出量为137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由此可见,截止2000年,全球FDI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1年,全球FDI的流入量比2000年减少51%,是10年来首次下降,也是近30年来的最大跌幅;同时流出量也比2000年减少55%.造成FDI骤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变弱,特别是世界三大经济体的衰退,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国并购的减少。   2、全球FDI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9年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占世界总额的38%、47%和10%,美洲和欧洲所占的比例较大,超过世界总额的80%以上,而亚洲地区仅占很小的份额。2001年全球FDI流量普遍下降,其中美国的FDI流入量减少过半,流出量下降了30%,欧盟的FDI流出和流入量均下降了大约60%,而亚洲FDI也有24%左右的下降,但由于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从而使当年上述三个地区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占世界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3%、46%和15%,亚洲的比例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上升。   3、FDI流入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如果分别透视FDI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投资来源和目的地来看,发达国家均为全球直接投资的主体。   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看,2000年80%的FDI流入了发达国家,只有16%左右的FDI流入了发展中国家。1998 - 2000年间,发达国家FDI流入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直在逐步上升,同期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则是逐年下降。2001年在全球FDI骤减的环境下,发达国家FDI流入量下降幅度较大,达到59%;由于发展中国家流入量仅下降了16%,使得其FDI流入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有了较大提高,占总量的27%,但仍然不及发达国家近70%的比重的一半。   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看,这种特点更加明显。1999至2001年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的份额一直维持在92%和93%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则仅占6%到8%.   4、全球FDI倾向投资服务业   近几十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50 - 60年代,全球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70 - 80年代则主要集中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构成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主要投资领域。根据统计资料,全球第三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已占全部投资的55 - 60%.   然而,由于全球投资环境不同,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东道国之间还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其中,发达国家相互投资的重点已明显地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偏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外资已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某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   5、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加深   跨国程度指数是用来衡量一个跨国企业跨国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由一个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与总资产、国外销售额与总销售额和国外雇员与总雇员三个比率的均值构成的。跨国程度指数越高,表明海外企业相对于母国企业的地位越重要。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编制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资料,1991 - 2000年间,世界最大的100家大型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由51%增长到56%,可见, 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在不断加深。如果分别来考察,截止到2000年,100大所拥有的海外资产的增长超过20%,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的增长分别达到了15%和17%,在全球约650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人员中所占的比重高达11%, 14%和14%.   从100大投资的行业特点来看,与近些年全球FDI投资的总的趋势有所不同,其行业的分布主要以制造业为主。1990 - 2000年间, 100大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基本保持稳定,在汽车、电子、石油、医药、食品饮料行业的跨国公司数量占到跨国公司总量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中国家FDI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从发展中国家的范围来看,虽然发展中国家FDI总量在全球范围内比重很低,但从发展中国家自身流入流出FDI的水平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对FDI重视程度的普遍提高,参与国际投资的势头也大大增强了。   [b]1、金融危机影响了发展中国家FDI流入的上升趋势[/b]   1998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1995年为33.8%, 1996年达到39.5%, 1997年39.5%.1998年及其后的两年中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中国家的FDI在全球的份额连续下降。1998年减少为27.1%, 1999年为20.7%, 2000年降至16.0%.但2001年,亚洲各国开始逐渐恢复活力,在世界FDI流量急剧下降的环境下,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下降的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占世界FDI总量的比重反而上升至27%.从发展中国家平均FDI流入量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量的状况来看,1990 - 1995年,发展中国家平均FDI流入量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量的5.7%, 1996 - 1999年持续上涨,2000年达到13.4%.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就发展中国家自身而言仍有增长的趋势。   2、国际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80年代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同发达国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待FDI政策的改变,从封闭、严格限制到倾向于将借助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国际直接投资因而日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获取国际资本的主要方式。外国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资本总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9%增至2000年的67%.   3、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倾向投资制造业   与全球范围内FDI倾向投资服务业的状况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外商投资项目相对集中于制造业领域。这主要是因为投资环境的不同造成的。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劳动力优势是促使跨国公司加速向这些地区转移生产投资的主要动力。如日本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地区主要投资于电力、电器设备等部门,同时,从这些地区进口电力、电器设备占到日本进口额的31%.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服务业的保护政策也起了关键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流向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FDI还是有迅速的增长,比重也在迅速增加。截至到1999年,服务部门流入发展中国家FDI总存量已达30%左右。   4、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呈增长态势   世界投资报告指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50家大型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与全球100大相比较,50大无论在资产规模、销售数量、雇员人数以及跨国程度方面都明显偏低,但在1998年前的五年间,来自发展中国家50大的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基本上也都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也在不断拓展。金融危机期间发展中国家5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进程有所减缓;但1999到2000年间,50大的总资产、总销售额、总雇员以及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数又恢复了增长,特别是其中海外销售和海外资产的增长分别达到了56%和21%,从而使跨国指数有所提升。   从50大投资的行业来看,在1993 - 2000年间投资的行业范围也比较广泛,并且趋势基本保持不变。其中主要集中的行业与全球100大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在食品饮料、电子、石油等行业投资较多。与全球100大跨国企业不同的是,在50大中,多元化投资型的企业还占较大的比例,2000年50大跨国公司中从事多元化行业的就有11家。这种状况与各发展中国家历史沿革中所采用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   三、亚洲地区FDI发展趋势及特点   亚洲的FDI流入量在全球FDI重点流入的三大洲中最低,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理位置有较大的关系。同时,亚洲内部FDI的流入状况也有不同的分布。   1、亚洲FDI的流入量与亚洲在全球的经济实力相符   从FDI在亚洲的流入来看, 1993年至1997年间,亚洲地区FDI流入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1998年以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FDI流入的绝对数量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 1998至2000年分别为15%、11%和10%.2001年由于流量下降速度低于其他地区,从而使比例回升至15%.   实际上,亚洲的FDI流入量相对美欧两洲较少是可以理解的。从历史的沿革来看,FDI总体上更加倾向于投向经济实力相当的国家和地区。亚洲相对于美洲和欧洲而言,在经济实力上有明显差距。2000年,亚洲GDP的总额大致是88153亿美元,占全球的30%左右。其中,日本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然而,虽然日本是FDI的主要输出国之一,但在吸收FDI方面却是非常消极的,2000年,日本的FDI流入量尚不足亚洲FDI流入总量的6%,这必然影响FDI对亚洲的整体流入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亚洲FDI的流入量以及在全球的比重还是与其经济实力相符合的。   2、亚洲FDI流入量与亚洲的地理位置及区域内一体化程度相关   近十几年来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为FDI的区域内流动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吸收了大量来自美国的FDI;而欧元的统一更使欧盟地区为全球的FDI所青睐。2000年, 1/4左右来自美国的FDI投向了加拿大、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有近一半投向了欧盟,只有不足1/4的资本投入其他国家。而欧盟自1992年以来,其FDI流入总量中就有50%以上来源于欧盟国家内部,1997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60%左右。与此同时,亚洲一些国家曾经凸显的比较优势不断地因被美、欧区内的国家所替代而明显减弱,进而对资源整合型FDI的吸引力也相应减弱。   虽然亚洲区内的一体化进程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亚洲区内国家之间的互补性较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自身的经济又恢复无望,因此亚洲区内一体化的程度与美洲和欧洲都差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区内国家之间的资源整合型FDI也很活跃,但显然在数量级上难与美洲和欧洲相比。因此,亚洲FDI的流入量的增长一直低于全球FDI的增长幅度。   3、亚洲区内FDI的分布与发展不平衡   在亚洲,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市场,中国、韩国以及大部分东盟国家是引人瞩目的外资吸收国。在80 - 90年代,这些国家(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都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1983 - 1999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但在近两年全球FDI流量骤减的大环境下,亚洲的总体状况也是流量减少,区内各经济体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其中,东盟各国吸收的FDI水平明显下降, 2000 - 2001年流入这一区域的FDI年均只有120亿美元,只是1996 - 1997年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流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FDI基本停滞;但流入南亚和中亚的FDI有显著增长,分别增长了32%和88%.流入中国的FDI也仍呈增长趋势。中国仍是亚洲区内最大的FDI吸收国。   四、中国FDI的国际地位与发展趋势   作为亚洲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90年代以来在吸引FDI流入方面表现不俗,特别是2002年,吸收FDI超过500亿,首次跃居世界首位。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与其所处的投资环境、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家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   1、中国FDI流入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且国际地位凸显   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FDI的流入也在国家外资政策发生转变的条件下经历了起步、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FDI进入水平的不断提高,FDI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创造的工业增加值、税收以及总出口额,从1993年以前在相应的国民经济指标中的不足10%,到2001年分别上升为23%、18%和48%.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中国内部的投资环境, FDI投入中国的行业结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类似,也是以制造业为主。但就制造业的细分行业来看, FDI在中国的行业分布又是非常泛的,几乎遍布所有允许进入的行业,这与中国自身的产业范围相对广泛是密切相关的。   此外,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近十年间国民经济高速而稳健地发展,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成为引人瞩目的一支独秀,这显然成为了吸引FDI流入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素。《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给予中国极高的评价,并指出,在过去的近十年间,中国一直保持发展中国家FDI最大接受国的地位。在中国加入WTO后,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   2、中国FDI投资环境在亚洲区地位优越   在亚洲的经济体中,中国的投资环境无论对市场开拓型的FDI还是对资源整合型的FDI都具有相对较大的吸引力。   首先,中国具有优越的区内市场地位。如前所述,亚洲区内的一体化程度较低,尚没有在整个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市场;日本虽然经济实力强大但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很低;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特别是经济十年来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自然被视为亚洲区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市场。与此同时,又由于中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各种需求相当丰富,因此,这一市场既对来自欧美的寻求高端市场的FDI有相当的吸引力;同时,对来自区域内部及其他地区投资于中低端产品的FDI同样提供了市场空间。   其次,中国具有优越的资源整合地位。首先,中国具有多层次的可利用劳动力。相对于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一些东盟国家,中国经济起步较晚,对于支持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中国相对丰富并且成本低廉;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中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长期以来对科技产业的支持性政策,使得我们在支持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档次的人才方面也有一定储备,从而对吸引资本及技术密集型FDI的投资也有一定的支持。除此而外,中国广泛的工业基础在这方面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中国外资政策的引导下,“优越的市场地位”以及“优越的资源、整合地位”逐步得到有效的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年中国既吸引了大量的亚洲区内追求资源整合并寻求开拓市场的FDI同时,也吸引了相对较多的、以追求市场开拓为主的、来自欧美的FDI,以及来自全球各地区的FDI.   数据显示,1998年到中国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29个,截至2002年9月底,这一数据已经超过180个。“九五”期间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势头强劲,据统计,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近400家已来华投资,平均单项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从千万元到上亿美元不等。2002年3月,中国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附件,其中鼓励外商投资类由186条增加到262条,限制类由112条减少到75条。这一措施将进一步扩大外商在中国投资的规模和力度。   3、中国FDI在全球的地位有赖于自身及亚洲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首先,我们认为,从长远来讲,中国在亚洲区内吸引FDI流入的地位是比较稳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有了前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努力,中国的市场已经被启动,人们的市场需求越来越走向成熟和开放,这就为进一步吸引FDI的进入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另一方面,已经进入的FDI经过了数年的运作,多数已经在中国建立了相应的供应商网络,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还正在努力将其最重要的国际供应连锁带进中国,以便保证其在中国市场上不会败给其国际竞争对手,这一系列举措都意味着中国市场对这些国际企业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已经看到,像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际企业在对中国市场技术转让的速度以及在本地进行直接新产品开发的速度都在加快的同时,从中国销向国际市场的产品和份额也在不断增加,这进一步意味着中国正在成为跨国企业至少在亚洲区域的制造中心。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吸引FDI的地位在亚洲区内是相对稳固的,不会因为短期内的意外冲击而丧失。   其次,就中国吸引FDI在全球的地位而言,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和亚洲区经济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原因在于:   第一,就资源整合型的FDI而言,多数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区内整合的优势多于全球范围的整合,只有资源类行业和如纺织服装制造业这样特点的行业才会偏向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资源整合。对于像纺织服装制造业这种行业,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低廉方面的优势并不一定能够长期持续,中国这些年纺织服装领域簇群的建设正是在这一方面的积极努力。   第二,在区域经济利益高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现实世界里,即使中国相对于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以及欧洲的东欧各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一定的优势,要真正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也还需多方面的支持条件。   第三,我们认为也是最主要的, FDI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区域流动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中国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亚洲区域经济相对其他经济区域更迅速蓬勃的发展才会是吸引FDI流入的最重要的理由。根据前面的分析,亚洲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总体而言在较长时间里难以发生大的变化,短期内的相对变化趋势也并不明朗。   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美国因受到反恐战争的影响经济持续徘徊,没有短期内迅速回升的迹象;欧洲本来并不旺盛的经济增长环境也没有提供更富有吸引力的投资契机;而亚洲,特别是中国遭受SARS的影响,原本从金融危机中已经复苏的经济又再度受到打击;因此,中国以及亚洲国家能否在未来较短的时期内走出SARS的阴影、恢复强劲的经济增长态势将是决定中国未来短期内FDI国际地位的关键中之关键

当前世界格局的转变给新兴大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 当今世界格局转变给新兴大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带来的机遇是:第一,将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第二,促进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如农业中的水果、肉类和蔬菜,工业中的一般机电产品、轻工产品、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服务业中的建筑、旅游等,都可能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第三,履行关税减让、市场准入、非歧视原则等承诺,有利于我们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第四,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行事,将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此外,加入世贸组织还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中国消费者在降低关税、开放市场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利于中国企业利用稳定、透明、可预见的多边贸易机制更好地保护和壮大自己,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几个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第一,随着市场准入的扩大、关税的削减和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尤其是粮食和那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将经受严峻考验,如汽车、金融、保险、电信等。第二,我国现行有关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完全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对外经贸管理在观念和体制上存在着许多滞后的地方,政府机关的工作方式也有相当大的不适应,这些都会增加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风险与困难。第三,国内企业普遍对世贸组织规则了解不够,经验不足,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后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的裁决也可能出现对我不利的结果。第四,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观念大量涌入,西方腐朽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将对我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防止和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入,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谈判中承诺的只是一种市场准入机会。实际上,是否进口、进口什么和进口多少,要取决于我们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商业条件。我们在某些服务领域允许外资企业从事一定范围的业务是有条件的,允许不等于不要审批,不等于没有管理,外资企业的商业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 怎样应对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面是利,一面是弊;一面有机遇,一面有风险。利要兴,机遇要抓住;弊要除,风险要化解。   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就要加快推进与加入世贸组织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这是更好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需要,更好地保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抓紧做好清理、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就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审慎做好服务业等重要敏感领域的开放和监管,建立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合理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   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就要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只能在竞争中学会竞争,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商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精心打造优秀品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3. 当今世界大变革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大变革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4.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哪些的机遇和挑战?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处于调整中,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世界经济治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革;自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保持增长。近年,美国经济增长4.1%,欧盟经济增长 2.1%,增速均有加快。据联合国统计,近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达到3.6%;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 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面对世界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经济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关键词:经济形势;发展;机遇;挑战;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首先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在充分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前提下再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好地发展我们的经济。 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当前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及其重要,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就如同兵家在打仗中了解了敌方,可以主动快速地适应世界、发展自己。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必要前提。 当今的世界经济是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世界市场是世界 经济体系的核心。 因此,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 步发展,世界经济运行中的竞争和摩擦也将日趋激烈。美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行动,必然要遭到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强烈抵制。另外,广大发展 中国家独立自主意识已比过去大为增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因此,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必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广泛的反感和抵制;西方强国在涉及自身利益问题上的摩擦,今后还将不断产生。
 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新贸易保护主义与世界经济新格局。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受到巨大挑战。眼下这场始于 2008 年底至今还在不断加深的经济危机,正是直接由于以美元为国际货币为基础的不合理国际货币体系和次贷危机后美国不负责任的将债责转嫁他国而造成其席卷全球。这场经济危机深刻的揭示了现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的客观必要性。 而就国际经济体系来说,要重新设计充分考虑发展 中国家关切的国际经济机制,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采取 有效的制衡措施。
     第二,外贸出口的重创与拉动内需。在本次经济危机中,中国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尤其是金融部分)。但危机带来的外国市场购买力下降直接重创了我国的出口。中国经济其实是伴着三个“高”高速发展的,即高投入、高产出、 高顺差。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大大提升,随之而来的过剩产品,却因为我国 人民 “勤俭节约” 而在国内市场无法消耗, 只能拿到外国市场,再加上 “低成本” 、低价格,就造成了现在的高顺差。表面上,我们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这很漂亮,但实际上这也是颗不定时的巨大炸弹,拿着这么多外国钱有什么用,美元又在不断贬值。并且,我国的出口有三“低” ,即“低成本” 、低价格、低利润, 所以中国的出口商只能搞薄利多销, 这样顺差就更大了。 然而,所谓的 “低成本” 其实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所带来的“低成本” 。实际情况是,我们在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让外国人过上便宜便捷的生活。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是一种不合 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危机告诉我们,这条道路现在走不通了。那么,只能靠 拉动内需来解决,毕竟中国有 13 亿人口,这是一个巨大且基本上还未开发的市 场。但是这个市场的购买力低得可怜,有两个数字可以说明:2006 年,我们的 GDP 总量是 20 万亿,我们的储蓄存款是 18 万亿。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社会 保障水平还很低,老百姓总是担心未来生活没保障,以后没有钱花。不过可喜的是,中央政府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敏锐的察觉到拉动内需的必要性,已经采取 措施,而金融危机正好是一个推行的契机。 
      第三,企业转型与就业动向。这次经济危机在重创中国出口的同时,也使得中国大多数以出口为主的中小型企业遭受打击,甚至是倒闭。据统计,从 2008 年至今,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倒闭了 60%,这个数字是相当可怕的,是一个惨痛的 教训。而这些企业大多是以出口为主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力。从外部因素来看,经济危机带来的外国市场萎缩和中国政府为应对经济 危机而采取限制出口拉动内需的措施,使得此类中小型企业只能被动的应对残酷 现实,甚至被淘汰。所以中小企业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倡导的是以创新为优势、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优势的创先行企业。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优胜劣汰,糟粕被去除,好的企业留下来。但是,也不能因此“一刀切” , 立刻把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排除在外。 中国就业的两股主力军——大学生与农民工主要流向此类中小型企业, 构成其中的管理者与底层劳动者。中国的人口基数毕竟很大,高新企业就意味着劳动力过剩与人员精简,现在只推行高新企业,13 亿人口靠什么吃饭?所以,改革要在缓慢与稳定中行进,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 阶段,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 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的形式下,我国面临着许许多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许多多挑战,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把握住自己,充分利用 各种有利条件,发展我国经济,这主要看我们自己的智慧。

5. 当今世界大变革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挑战大于机遇
  机遇,就是遇到创新、变革、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机,若是错过了,可能是停止、倒退、甚至 是死亡的悲剧开始。 如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 鲁班发明的木锯; 二战美国对日本投踯原子弹, 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作战等,如果发明没有,人类可能会遭遇致命性的灾难、建筑会出现今天 的辉煌吗?,今天的世界可能是另一个的画面。 挑战,总是跟随着机遇。没有事件发展产生的机遇,挑战只能算是没有目标的盲牛。就像 西班牙作家笔下的手持长剑的武士,冲向不停回转的大风车那样无效、可笑。 现在中国我们还处在非常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改革,像邓小平非常聪明,他 80 年 代、90 年代就说过一句话,说中国的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现在讲资产泡沫,有时候经济 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是要有一些泡泡的, 问题这个泡泡是通过破来消化, 还是在发展过程中? 就是现在看是泡沫, 未来几年发展起来就不是泡沫了。 中国到底采用什么样的路来走?如果 把这个问题认识深刻了, 中国经济找到了转型的契机, 未来的十年应该来讲是中国经济的黄 金十年,而不是所谓的失去的十年,未来十年可能比过去十年还好。大家知道过去十年是中 国经济腾飞的十年,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我们做了二十年的铺垫,80 年代主要关注的是 农村改革,90 年代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的工业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非常重要。在 80 年代、 90 年代做完这个改革以后, 我们在 01 年毅然果断地加入世贸, 把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当 中。所以做了这么多铺垫以后,过去才有这么一个黄金十年,未来这个黄金十年只是黄金十 年的起始阶段, 中国的城市化率非常低, 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化还会继续推进中国经济迈向下 一个台阶。 在过去的 20 年里,随着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世界给中国 中国提供的机会多余挑战 挑战,但未来的 20 年可 中国 中国 挑战 能是挑战大于 挑战大于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正在发生一个重要的转变, 挑战大于机会。为什么这么讲?是因为中国 中国 可以说过去改革开放 25、 年到目前为止, 6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资源配制效率的提高。 中国 也就是说在经济学上讲的如何在一个内点走到边界点,而未来又逐步转向生产效率的提高。 过去的 25 年主要是靠放开市场,废除计划管制,导致资源的自由流动,这种自由流动加上 我们利用国际的资本、国际市场,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制的实现,导致中国 中国经济的 中国 高速增长。而这种增长的源泉变得越来越弱,我自己判断也许还有十来年的时间,十年之后 中国经济一定转向以生产效率为主的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就是技术进步。 中国 我再打一个比方,像一个社团只有四个人,两男两女,男的一个 80 岁,一个 20 岁,女 的也是一样。计划经济是什么?计划经济就是这两男两女,80 岁的老太太和 20 岁的小伙子 结婚,让 80 岁的老头跟 20 岁的小姑娘结婚,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改革就是重组这个家庭, 老太太和小伙子离婚了,这时候小伙子和小姑娘结婚就可以有生育能力。这就是我们过去 20 几年增长的源泉。未来怎么能够使无论是年轻还是老的都提高生育能力,就是生产效率 的提高。在配制效率的情况下,只要有自由就会有增长,我在用另外一个比喻配制效率就是 过去中国 中国的企业家找到一个洞,钻进去,坐在那儿,你就是一个菩萨。而未来所有的洞都被 中国 人家添满了,你再人家那里戳一个洞,然后坐进去,看你能不能成为菩萨,所以之前是机遇 机遇 大于挑战 挑战,而现在是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大于机遇。在制造业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六分之一,大家都 大于挑战 挑战大于机遇 知道劳动力的有效工资是美国的四十二分之一, 这是我们的优势。 这个优势随着全球化劳动 形势的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力变成全球化了,这个优势没有了。如果中国 中国不能在现在未雨绸 中国 缪,在提高生产效率上面下功夫,那么未来中国 中国就会落入日本现在的情况,前不着村,后不 中国 着店。在制造业成本竞争不过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高科技方面竞争不过美国,所以它被放在路的 发展 中间。而要完成这个转变,非常重要的一个挑战 挑战就是中国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如果中国 中国的企业 挑战 中国 挑战 中国 制度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 如果重要的企业家不能够有一个长远的预期为做强、 做大一个企 业而努力, 如果中国 中国企业家没有很好的整合能力, 那么我想中国 中国未来的经济还是增长非常令 中国 中国
  人担忧的。 中国的发展 那么我们就能够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但要达 中国 发展就可能是全世界已经上好几个台阶, 发展 到最优的增长路径,我们有三个最主要的挑战 挑战,第一个挑战 挑战就是我们资源的挑战 挑战。我们各类 挑战 挑战 挑战 的矿产资源、能源包括水资源,都是非常紧缺的。我们现在铁矿石基本上进口一半,我们原 油进口接近 1 亿吨,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原油进口已经超过了日本。我们要面临资源 的挑战 水资源的挑战 矿产资源的挑战 能源的挑战 中国 挑战, 挑战、 挑战、 挑战, 发展一定是节约型的经济。 挑战 挑战 挑战 挑战 中国将来发展 发展 我们曾经说了很多各方面怎么建立节约型经济的思路, 比如我说过中国 中国应该提倡住比较小的 中国 公寓,比如三口之家,住 100 平方米就可以了,因为你的公寓冬天要烧暖气,夏天要空调, 要排放, 但现在全国各省市的建筑的趋势和老百姓公寓方面的需求是远远超过这个的。 要看 看日本人是怎么活着的, 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 要舒适, 但要非常小。 你的停车场、 电梯,但公寓本身都是比较小的。 第二个挑战 中国 挑战, 中国的贫富差距多大, 比如中国 中国经济系数 挑战 中国目前有很多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 中国 中国 已经非常高了,0.45 了。我认为对这个要重视。但是我觉得目前中国 中国的经济系数的差别主要 中国 是在城乡的差别,而城乡的差别主要在于城市的各个要素已经货币化了,而农村没有。如果 你按购买力评价,按照农村生活质量来算,中国 中国实际上的贫富差距没有这么大,实际上我们 中国 的经济系数没有那么高,虽然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已经有的人在大声疾呼,发表一些耸人 听闻的言论,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它,一方面要看到中国 中国经济系数计算出来比较高,主要是因 中国 为农村还没有货币化,它的住房、所有生活的要素,如果要完全货币化的话,那么我们的计 算结果会好得多。 第三个挑战 挑战,教育。一个没有文明的国度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中国 中国有上下 5000 年 挑战 中国 的文明史, 中国 但中国 中国的文明到现在为止仍然是精英文明。 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是没有在文明之 中国 内的。精英文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非常非常脆弱,我们可以从早到 5000 年看到中国 中国伟 中国 大的哲人发表过非常精辟的见解, 到孔夫子, 到了后来, 这些伟大的见解就成了非常系统性、 非常深刻的见解, 但能够理解中国 中国文明的中国 中国人始终是中国 中国人少数的精英, 而这些精英是非 中国 中国 中国 常脆弱的。 所以中国 中国历史上出现周而复始的对我们文明的巨大破坏。 而最大的破坏应当说就 中国 是从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几百万的知识分子非自然的死亡,包括像老舍这样的人。 中国人自己把中国 中国人最好的文化古迹破坏掉, 如果这个文明不能从精英文明扩大到全国文明 中国 中国 或者大多数的文明,那么这个文明是非常脆弱的。我跟我学生曾经讲过,30 年前有一个小 痞子,骑自行车在这儿撞人、吓唬人,你 30 年后再去,文明程度没有改变,他的儿子开着 一辆汽车在横冲直撞, 如果这种没有文明的人掌握了现代化, 我们这个讨论题目是讨论中国 中国 现代化的进程,讨论中国 发展 中国的发展 中国 发展。没有经过教育的人掌握现代的技术,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会 更加的危险,所以在面临这个挑战 挑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重教育,在我们这一代手中从精英 挑战 文明到中产阶级的文明,到覆盖相对多数中国 中国人的文明。 中国 第四个挑战 挑战,台海局势。希望在未来的 30 年我们能够最大限度的争取和平,只要把三 挑战 个问题处理好,资源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教育问题、保证和平环境,我相信在未来的 30 年能够做到最优的增长路径。 我一项是比较乐观的, 大家也知道我对中国 中国未来的前景也做了不少乐观的预测。 我相信中国 中国 中国 只要利用好我们的后发优势,中国 中国应该有可能在维持 20 年、30 年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中 中国 中 国有可能最慢到 2030 年经济的总体规模达到美国的水平,以后超过美国的水平。当然这只
  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要实现这个良好的愿望我觉得中国 中国在改革和发展 发展的过程当中, 要里面四 中国 发展 个陷阱。 第一,欲速则不达的陷阱。 第二,专作扬汤止灰,不做釜底抽薪的陷阱。 第三,好心干坏事的陷阱。 第四,用外国理论结合中国 中国实际的陷阱。 中国 第一欲速则不达的陷阱。中国 中国还是发展 发展中国家,大家都有一个愿望,想变成像美国、欧 中国 发展 洲那样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有高科技产业、生物化学产业还有航天产业,我们希望赶快在 这些产业上面去发展 发展、跟他竞争。但是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实际上就是在赶超。因为那些 发展 产业不是我们比较优势,如果做那些产业,这些产业就不会有竞争能力,在市场当中就活不 了,那么政府就只好用各种扭曲、保护扶持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发展 发展那些产业。从中国 发展 中国 改革以前的 30 年的时间里面,实际上当时我们推行中国发展 中国发展 中国发展,就是赶超的思想。最后是资 源配制效率非常低,经济上有很多的扭曲。虽然这样做表面上是赶上发达国家,但实际上是 欲速则不达。现在中国 中国优先发展 发展没有人说,但高科技产业优化发展 发展、生化产业优先发展 发展这种 中国 发展 发展 发展 声音还是很大的,而这是欲速则不达的陷阱。 第二专做扬汤止灰,不做釜底抽薪的陷阱。在 79 年我们实际上是赶超的,但为了照顾 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能够建立起来,政府已经做了很多的扭曲,那些去我们现在消除掉,才 能逐渐恢复到比较优势的道路上。 但是在取消这些扭曲的时候, 我们经常忘记这些扭曲是内 生的, 是过去为了扶持一大批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而设立的, 而那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还 在那个地方, 我们没有研究真正的原因, 而把这些内生的扭曲现象当成没有效率的直接原因, 而改进那些内生现象。下面是火,火没有消除,上面有烟,想把烟消掉。做贸易自由化的赶 超国家,经常都是金融危机、金融崩溃社会问题一大堆,虽然我们有很多的扭曲,但这些扭 曲都是内生的,如果不是用外生解决内生的情况,那你就是扬汤止灰,而不是釜底抽薪。 第三好心干坏事的陷阱。 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崛起环境比美国差, 因为美国在崛起的时候, 美国平均收入已经是美国的 70%,美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英国,美国当时已经是世界上强 大的国家,而且美国和英国的文化是一样的。但我们现在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百分之三,经济 规模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文化体系跟美国还不一样,美国看到中国 中国这么快速的崛起,美国 中国 给我们创造了很多不利的外部环境。这样民族主义就会高涨,这样你就会做很多的事情,好 象是爱国,但让中国 中国用比较优势发展中国 发展中国 中国 发展中国经济的机会就没有。 第四试图简单用外国的理论结合中国 中国的实际的陷阱。中国 中国是转型中国家、发展 发展中国家, 中国 中国 发展 转型+发展 发展就造成中国 中国很多的经济结构、体制,它的一些条件是跟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我们 发展 中国 知道现在的理论都是从发达国家发展 发展起来的, 它的前景跟我们不一样, 所以从发达国家理论 发展 看,瞄准不了原因。比如外国出现通货紧缩,经济增长速度很慢,但中国 中国出现通货紧缩,但 中国 经济增长确实速度非常快的。如果用那些理论指导中国 中国实践的话,就会犯很多的错误,因为 中国 中国很多的结构条件是不一样的。 比如中国 中国的经济为什么通货紧缩?所以, 我们必须从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的实际现象来了解中国 中国的问题,并且从中国 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升理论,要是我们不这样做的话, 中国 中国
  就会失掉拿诺贝尔奖的机会,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的话, 经济学家很可能对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是帮 中国 倒忙的,而不是推动中国 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谢谢! 中国 15 年对中国 中国的制度变更是非常重要的年限。中国 中国经济未来的 15 年,我认为经济增长应该讲 中国 中国 很快,具体我们预测到底是 7%,还是 8%。应该讲,这个问题经常在国外开会别人会问, 中国这种高速增长能不能持续?中国 中国的奇迹跟别人年头差不多, 我们能不能继续保持奇迹? 中国 中国 这一点我非常的乐观,我们跟韩国、日本等等有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三个不同: 第一,从国内来讲,我们资源应该比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主要是指劳动力资 源。 这里面牵扯到成本的问题, 成本现在在涨, 但总的来讲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劳动力市场。 当一部分人已经进入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时候,仍然有很大一批挣非常低的工资,这有一个比较。 发展 发展未来 15 年很多仍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包括服务业。 发展 第二,资源的缺陷。这确实是我们不足的地方。由于世界情况和当年韩国不一样,中国 中国 采取的这种方法也不一样, 韩国和日本当年更多是靠自己的制度建立起来, 可以说并不是很 开放的一个社会。但现在的中国 中国,从国内、国际看都是非常开放的。我们缺少的资源可以通 中国 过进口。 中国现在仍然在改革, 我们有 15 年的时候完成我们的改革。 刚才谈怎么更有效率? 中国 现在没有改革到位,这是一件坏事,但也是一种希望和激励,我们将来也可以通过改革提高 资源有效率。国际情况从原来的意识形态改为国家的安全,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开放的机会 使别的国家,无论对我们的出口也好,有很多的机会。这是一个机会来证明我也比较乐观, 未来的 15 年中国 中国确实仍然存在很迅速的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机遇 机遇。现在挑战 挑战是什么?当我 中国 机遇 挑战 们经济进入中等发展 发展国家以后, 我们制度、 人能不能进去?当我们进入一个现代社会的时候, 发展 可能我们头上还留着辫子,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 挑战是我们的观念。因为我们现在是两个转变, 挑战 一个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一个是从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但你的观念并没有改变。 对不平衡发展 发展的批评,我不是要忽视这个问题,但我们要比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不平等。真正 发展 要关心不是贫富差别, 而是最底层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还有就是民族主义怎么融入世界大 舞台当中,现在都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在前进当中既不能忽视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社会 的状况,又不能过分的纵容市场的泛滥,这样对我们的改革和发展 发展是不利的。谢谢! 发展
  张维迎:中国 中国未来 20 年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大于 中国 挑战大于机遇 《世界经济学人》ECONOMIST.ICXO.COM 2005-05-08 13:46 报 来源:国际先驱导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过去的 20 年 里,随着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世界给中国 中国提供 中国 中国 的机会多于挑战 挑战,但未来的 20 年可能是挑战大于 挑战大于 中国经 挑战 挑战大于机会。这么讲是因为中国 中国 济增长的源泉正在发生一个重要的转变。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 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国 主要靠的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过去的 25 年主要是靠放开市场、废除计划 管制导致资源的自由流动。这种自由流动加上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制 的实现,导致了中国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的源泉正在逐渐变弱。我自 中国 己判断,十年之后中国 中国经济一定转向以生产效率为主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 中国 步。 我打一个比方,像一个社团只有四个人,两男两女,男的一个 80 岁,一
  个 20 岁,女的也是一样。计划经济是什么?计划经济就是这两男两女,80 岁 的老太太和 20 岁的小伙子结婚,让 80 岁的老头跟 20 岁的小姑娘结婚,这是 没有生育能力的。改革就是重组这个家庭,老太太和小伙子离婚了,小伙子和 小姑娘结婚就可以有生育能力,这就是我们过去 20 几年增长的源泉。在配制 效率的情况下,只要有自由就会有增长。 我在用另外一个比喻。配置效率,过去中国 中国的企业家找到一个洞,钻进去, 中国 坐在那儿,就成了菩萨。而未来所有的洞都被人家添满了,你在人家那里戳一 个洞,然后坐进去,看你能不能成为菩萨?所以之前是机遇大于挑战 机遇大于挑战,而现在 机遇大于挑战 是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大于机遇 制造业方面,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六分之一,劳动力的有效工资是 美国的四十二分之一,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个优势会随着全球化劳动形势的形 成,高素质的劳动力的全球化而消失。如果中国 中国不能在现在未雨绸缪,在提高 中国 生产效率上面下功夫,那么未来中国 中国就会落入日本现在的情况,前不着村,后 中国 不着店。 在制造业成本方面竞争不过发展 发展中国家, 在高科技方面竞争不过美国, 发展 只能被放在路的中间。要完成这个转变,非常重要的一个挑战 挑战就是中国 中国企业面 挑战 中国 临的挑战 挑战。如果中国 中国的企业制度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如果重要的企业家不能 挑战 中国 够有一个长远的预期,为做强、做大一个企业而努力;如果中国 中国企业家没有很 中国 好的整合能力,那么我想中国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中国 链接: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 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 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1984-90 在体改委工 中国 作期间,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数十篇有广泛影响的论文,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 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 中国 术界、中国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 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 中国 中国 论的权威. 据对国内最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经济研究》1995-1997 年间论文引 证统计,张维迎教授的论文被引证的次数排名第一。

当今世界大变革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6. 当今世界大变革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7. 今年有哪些重大新机遇与挑战

我国在对外投资领域的改革迈出大步,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企业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张在即,丝路基金也为对外投资企业带来重大利好。据商务部预计,我国未来5年对外投资增速会保持在10%以上。

    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到1340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占76%以上,已经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R&D占GDP比重预计可达2.1%,全时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中国企业今后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并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往智力密集型转变,中国企业的增长质量将得到显著提高。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产业的不断融合,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明显。

    去年是员工持股计划最受关注的一年。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可以在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以后,员工持股计划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积极效应的刺激,民营企业员工持股计划也将全面展开。2015年,员工持股等激励制度将逐步建立,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今年有哪些重大新机遇与挑战

8. 当今世界大变革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国际上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四种基本观点是: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化、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化,是美国模式资本主义在全球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这是所谓“自由派”观点;第二种观点也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化、美国化,因此本质上就是经济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坚决批判与反对,这是所谓“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或“左”派观点;第三种是怀疑派观点,历史并没有显现所谓全球化的事实,充其量不过是出现了高水平的国际化,也就是国家之间经济互动而已,经济全球化是某些理论家的神话;第四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在世界,但未来如何尚看进一步变革,即著名的“变革论”。某些发达国家高唱经济全球化,想的尽是对他们通向更加富裕的机遇,而没有看到对他们的日益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有些是近在眼前的,有些是严峻地潜在着的。就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对发达国家意味着什么?首先,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将无力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使全球市场萎缩,“贸易自由化”还有什么实质意义?贫穷的国家总是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动荡,从而投资环境恶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无法参与,还有什么经济全球化?这样,反过来必将制约发达国家自己的经济发展,引发起全球性经济危机。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发达国家不仅无法幸免,而且即使不首当其冲也必然损失巨大。其次,“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意味着历史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的对立将以新的形式再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一个贫穷国家的动乱将引起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性动乱。更严重的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历史铁的规律,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浪潮必将一浪高一浪,阶级斗争也将从国内走向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时代将结束,代之以新一轮的全球范围的革命与战争。即使在血与火中诞生一个新世界,也将是人类一次空前的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也是向人类的挑战,全人类应该在这一挑战面前深思。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我国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一方面,发达国家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掌握着主动权,而且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则是在我国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某些产业规则、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和劳工标准等,这就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我国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应对已形成的环境污染结果负责。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我国转移。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使我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加快其工业化进程,但是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科技进步,从而影响到我国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