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主导地位是什么经济?

2024-05-06 20:13

1. 明清时期中国主导地位是什么经济?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封建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较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小农经济的消极作用越来越突出。到了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日益超过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中国主导地位是什么经济?

2. 为什么明清货币制度落后?

明清两代以银为中心货币。

明代中期后,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自然特性,天顺以后逐渐成为主导流通货币,至隆庆初国家以法律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白银是各种货币(铜钱、铁钱、铅锡钱、楮币等)中的主要货币,一切货币的最终职能都是以白银来表现的。当其他种货币在流通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滞碍难行、流通不畅时,唯独白银是人人欢迎,亟求获得的一种货财,也就是法币。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同时反过来说,在白银货币化过程中,赋税逐渐走向“专征银”而“不征钱”的道路,推动了国家赋税制度变革,使得明代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赋税采取征收银两的形式成为可能。

白银是一种秤量货币,以两为基本单位。人们通常根据形状、整碎和使用情况将白银分成三种:其一为碎银,即一两以下的散碎银子,形状与重量皆无一定规范,有滴珠、福珠等名称;其二为银锭;其三为银元,是从外国流入中国的银币,主要流通于闽广地区。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也存在成色足与不足的问题,张燮《东西洋考》中的记载说明了银元存在重量大小、成色的问题,这种情况至晚清时期变得尤为严重,外国商人往往以九成、甚至七八成的银元换取中国十成银锭。具体到明代中国的实际情况,银元并不用于赋税缴纳。银锭,是当时中国的“铸币”形式,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种铸币形式并不是由国家铸造,而是由各地银匠铸造或政府督责银匠铸造而成的,上面镌刻的时间、地点、重量、银匠姓名等印记并不具备国家法定货币印记的法律效力。此即所谓的银两制度。这种银锭不是铸币货币,它存在着制度性的缺陷。亚当·斯密时代就指出这种条块形状的货币存在称量不便与化验困难的制度上的两大缺陷,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的凯恩斯仍然说:“中国所用的价值标准是白银,但一般来说来,直到很近的时期以前并没有将白银铸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钱粮论》认为,银作货币有两大弊病:以银交田赋,使民间之银"月消日耗","谷日贱而民日穷";以银作交换,"银轻而易赉",也就更能助长贪官污吏和盗贼的贪欲。

我国原本产银不足,《皇朝经世文编》卷二九九称:"皇皇以匮乏为虑者,非布帛五谷不足也,银不足耳。"康熙初年,反对禁海的慕天颜即揭示了银荒将至的隐患:"然银两之所由生,其途二焉:一则矿砾之银也,一则番舶之银也。自开采既停,而坑冶不当复问矣。自迁海既严,而片帆不许出洋矣。生银之两途并绝,则今直省所流传者,只有现在之银两。"无论在产银区还是在非产银区,农民都不是货币的持有者,不得不辗转将农产品转变成白银。这一环节当然会使农民遭受利益上的损失。

只有当百姓手中拥有白银以后,他们才能完成国家规定所需缴纳赋税。从技术操作层面来说,古代国家赋税征收几乎难以做到直接征收到户,在这一过程中必定会逐渐产生代理人阶层。赋税征收主要由包头或揽户负责征收缴纳。通常情况下,包头或揽户是由地方大户、富户或地方势要人家充任。包头或揽户将一定户数或一定范围内人户的赋税集中征收,由他们缴纳至地方政府。他们之所以愿意承担地方赋税征收事务也完全是出于利益获取的考虑。在向地方政府缴纳赋税的每一环节上,百姓又会遭受到层层盘剥,倍受损害。

3. 明朝商品货币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是怎样的?

明朝农村副业的产品及手工业大量进入市场。商业资本活跃,山西商人开设的票号、银号,主要的业务是代官府解钱粮、收赋税以及代官商办理汇兑、存款、放款、捐纳等事,始终没有超出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范围。但是也有很少一部分商业资本投到手工业生产,转化为最初的工业资本。
工商业城镇兴起,不平衡,除两京外,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河两岸,江南最繁华。白银使用更为广泛:银租:政府开支:代役银(班匠银)普遍出现。

这为清朝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的发达奠定基础。各地商业城市:清代长江沿岸的无锡是著名的“布码头”,汉口是“船码头”,镇江是“银码头”。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一一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它们与作为州县治所的传统城市不同,行政级别低下,机构设置简单,完全是因为经济发展而崛起的工商业中心。西北地区也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标志着各族人民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北京为全国贸易中心:“里馆”与“外馆”:专门接待从蒙古来京的客商。

商人集团的出现与发展。徽商、西商(山西、陕西商人)、江右商。全国最富有的商人是票商(山西的票号商人)、盐商和行商(所谓广东十三行),这些人很多都是官商,或者是政府的官员。内地商人、小手工业者和工人相继到西北、西南各地。对外贸易更发展。

明中期以后,农业人口“弃本逐末”;工商业竞争激烈;金钱崇拜和追求侈奢高消费之风盛行:逾礼违制现象普遍。

明朝商品货币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是怎样的?

4. 明末时期的物价水平和货币体系

明朝的物价(万历年)。 
  
    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 
  
    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29.5元/斤 
  
    以上物价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两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约20元,考虑到当时没有工业化炼铁,这个菜刀价格也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这600多元钱在我们现在大酒店里还不够,可是在小酒家里也确实可以随便上菜了。 
  
    房产价格:“可成道:‘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儿就凑五十两银子,把与可成买房。”—— 《三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低档房产50两一宅,约人民币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万以上。“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员外途穷忏悔》。看来明朝有钱人的房子还是真够贵的。 
  
    物价的稳定。明朝初几年和末期时物价曾有过一两白银买一石大米,正统年间也有一两可以买四石的年景,崇祯帝国乱时还有过二两一石的物价。但比起民国末年物价天涨,总算银子还是硬通货。明朝的物价基本是平稳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两比二石大米。对稳定货币价格有相当作用。 
  
  
  
  税收。 
  
    《明史·食货五》“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宛署杂谈》“至万历十年内,又蒙题,将铺行下三则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及典价,一概免税,其买价至四十两以上者,每两止税银壹分伍厘。” 
  
    《明史·食货二》建文二年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惩一时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明史·食货二》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著为令。”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这算是照顾弱势群体吗?农民税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后来民田税收减为每亩一斗米,约 18.9斤。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人民税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机构精减有关,但发生战争时费用大量不够,崇祯国乱时期,为求一点兵费,皇帝几乎四处求告。万历年间最好收成时全国财政一年有200万两白银,还是张居正改革搞下来的。明朝万历时总人口约6000万,人均每年负担国家税支0.033两白银,约人民币22元。 
  
  
  
  福利。 
  
    《明史·食货一》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然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 
  
    明朝没有叫化子和流浪汉,每个县都有养济院免费收留。《宛署杂记》载“每名口月给太仓米三斗,岁给甲字库布一匹。”入养济院的条件是:“查都城内外之老疾孤贫者,籍其年以请。”由于有待遇以至于某些人发达了也不走,“间有家饶衣食、富于士民者。”也在里面混个名字捞个实惠。遇水灾旱灾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国家给田每人15亩耕种,给牛和农具。贫民没钱买地葬的,国家给地。老人八十岁以上的,国家赐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国家养老。不过要等到八十岁。 
  
  
  
   过节。 
  
    春节、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阳。对于现代瑞午节来说来说明代比较这个节日。 
  
    “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明代《菽园杂记》。 
  
    明代人生活如此。清兵入关后,强权政治,焚典改史、剃发易服,税收重重,民皆奴才,生活档次降低,难怪反清复明一直进行了半个清朝。 
  
  
  
  大体的水平是: 
  
  唐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000-2000元; 
  元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000-1900元; 
  宋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800-1600元; 
  明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700-1400元; 
  清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300-1000元。
1640年(崇祯)苏州的大米有多贵呢?100个铜钱一斤,也就是大约50-100元人民币一斤。想想吧,一个3口之家每月要花3000元人民币买米,一个月的食品成本就到4000元以上,那是个什么概念 当然 这是末末期了。。。快崩了

5. 明朝货币演变的原因

  原因如下:

  明代的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明代的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货币白银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演变是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王朝建立后的百年间,国内农业生产获得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中后期,即15世纪以后,国内城市经济与商品货币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比较突出的,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新兴的商业城市,商品货币关系活跃,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农村,佃农日益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而佃农本身又开始分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佃农以及由富裕农民上升的中地主,均乐于雇用雇工形式的劳动力。雇工成为当时农民阶级中仅次于佃农的农业劳动力队伍。雇工又分为两类:“计岁而受值者日长工”,“计日佣者谓之短工”;在货币经济方面,贵金属白银开始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明朝货币演变的原因

6. 明朝货币演变特点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
  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
  除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
  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
  以上各钱,除大中之外,均极少见。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到了明朝末期诸侯称帝封王,各自为政,割据称雄,自铸货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鲁王监国朱以海在江浙铸大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造弘光,隆武帝朱聿键据福州铸隆武,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改元永历,铸永历通宝。明末,李自成与张献忠,雄据南北,加速了明的灭亡,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时曾铸永昌通宝,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进黔,称东平王,铸兴朝通宝。
  1674年吴三桂铸利用通宝,耿精忠在福建铸裕民通宝;1678年吴三桂又铸昭武通宝;其孙吴世璠即位后铸洪化通宝。

7. 谈谈你对明朝货币发展的认识。

明朝的货币大部分以纸币为主,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开始制造纸币,叫做“大明宝钞”在制作纸钞的同时,也制造了不少的铜币,明朝所有的钱币都叫“通宝”,那个时候的交易金额大部分还是白银,因为白银可以保值,交易时金额有保障,纸币也是以白银的储存作为保障的🌸🌸🌸🌸【摘要】
谈谈你对明朝货币发展的认识。【提问】
明朝的货币大部分以纸币为主,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开始制造纸币,叫做“大明宝钞”在制作纸钞的同时,也制造了不少的铜币,明朝所有的钱币都叫“通宝”,那个时候的交易金额大部分还是白银,因为白银可以保值,交易时金额有保障,纸币也是以白银的储存作为保障的🌸🌸🌸🌸【回答】
没有了吗?【提问】
明朝后边的皇帝?【提问】
滥发货币,也就导致货币贬值,能换取的白银就会减少,国力也就会下降!【回答】
1.明前期太祖洪武八年正式颁行大明宝钞,恢复和重建了统一的纸币流通制度。【回答】
2.中期以后白银在排斥纸币发展为普遍通用的货币进程中取代了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正式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银钱兼职用的货币流通制度,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货币流通的新格局。【回答】
3.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之后,通过私人贸易、海外贸易的方式,朝廷积累了大量白银,白银数量已经可以满足作为货币发行的条件,而大明宝钞又面临持续贬值的风险,整个国家苦于没有可以替代的货币。所以选择将白银当做一般等价物是十分合适的,宝钞式微,逐渐被废弃,白银逐渐成为百姓们接受度最高的货币【回答】

谈谈你对明朝货币发展的认识。

8. .明朝货币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朝货币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下:
明朝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货币反映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明朝初年,货币作为媒介商品,在市场交换中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和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可以说完全形成。明神宗执政后的100多年时间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摘要】
.明朝货币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提问】
明朝货币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下:
明朝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货币反映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明朝初年,货币作为媒介商品,在市场交换中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和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可以说完全形成。明神宗执政后的100多年时间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回答】
还有吗,我急【提问】
明朝初期,经济发展的形态影响着货币的形态,最开始大明宝钞在社会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且流通范围还很广,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回答】
明朝时期白银资本依托的主要事物载体有哪些?【提问】
【问一问自定义消息】【提问】
明朝时期白银资本依托的主要事物载体:明朝的白银主要依靠官府的开采和国外的流入,顾炎武曾说“银两之所由生,一则矿砾之银,一则番舶之银。”
白银作为明朝的合法货币,那么银矿的开采就必须要掌握在官府的手中。明朝规定,任何人不能私开银矿,如有违背,必严厉处罚。明朝官府开采白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朝廷官府在银矿之地设置机构,直接开采;另外一种是明令地方官员,勒逼当地商人出资开矿。【回答】
明代货币结构从白银由实物货币向贵金属货币的性质转变,归因于恢复萎缩的货币经济与“洪武型经济体制”的矛盾铜钱宝钞难以充当扩大了的东亚经济圈区域性国际货币以及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等方面。【回答】
好的【提问】
嗯,希望可以帮到您。[微笑]【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