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泡沫是怎么回事?

2024-05-05 22:13

1. 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泡沫是怎么回事?


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泡沫是怎么回事?

2. 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泡沫是怎么回事?

  时代背景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此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2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50日元。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另外,当时还有下列背景:
  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银行烦恼于向优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案件,于是开始倾向于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宅等融资。
  19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形成了股票市场的上升通道。
  形成泡沫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中,国内有2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日元升值是经济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日元升值后出口下降,导致日本被迫采取低利率政策,引入大量热钱,因而导致经济泡沫。
  日元升值本身不是经济泡沫的原因,而是低利率政策:降低利率对国内基本消费需求没有刺激作用,但对投资行为却能起很大的促进的作用,当时采取这样的政策,本身就是以虚假的经济泡沫去粉饰经济增长的数据。

3. 当年,日本的泡沫经济是怎样被摧毁的

经济倒退的本质是资产被掠夺,而不是房价下跌。且听我解释如何被掠夺,我简单说个模型,关于资产,房产、汇率与外汇问题。
一个国家经济GDP就是资产,比如有一万亿,就是资产了。
GDP的资产要增加,两种途径,一个是自身国内工业经济的发展,生产的东西和消费的东西多了,比如多了养猪场、养牛场,但是又卖完了,生产和消费消化得快,人民吃得肉自然也多了,经济也就富裕和幸福了。
但是国家自身发展,生产和消费循环太慢,便开始做国际贸易,加大循环速度,自己卖的多了,买的也多,家国自然更富裕,人命自然更幸福,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但是这时候问题来了,有些人把生产和消费的目光不再放在吃得,而是放在了房子,结果问题来了,房子又不是拿来吃得消费一次怎么继续消费啊?简单,拆了又建,给一点补贴让他们重新买就好了,GDP好像也高了,但是此时水分就太多了。
不过此时也就是泡沫而已,经济有怎么会被摧毁呢?我先前说了是被掠夺,记住了。
别忘了我们做了国际贸易,如果此时有外国资产大量涌入投资此地房产呢?那么是不是GDP也高了,房价也高了?是的
那么国家的肥水被谁赚了?别人,没错,不过此时钱还在自己国家,似乎不影响。
这时候问题来了,外汇问题出来了,外汇其实是一种负债,这点要记住,会计准则是如此没错,加入美联储来一次大降息,外国人决定抽走本国所有货币怎么办呢?要明白如果外国人当初外汇兑换率是1:1进来,也就是向外面借了1块钱,自己也卖出1块钱,但是外国人赚了不知一块钱,他有10块,你有10块的没有兑换吗?这就是大洗劫开始了,没有10块钱美元兑换外国人的钱,就要向美国人借钱,但是美联储能降息,也能让汇率提高到100:1甚至10000:1,那么自己国内的资产就是这样拿去换了美元,外贸赚的甚至国内赚的都给了美国。
国内企业因为汇率问题无法继续经营,倒闭,至此,国家倒退

当年,日本的泡沫经济是怎样被摧毁的

4. 上个世纪,日本是如何陷入的泡沫经济的?

广场协议一开始日元升值20%还可以支撑,后来因为传闻要继续升值,导致众人狂抛美元,因为炒外汇获利容易,升值趋势一发不可收,美元跌至协议前50%。为抑制日元继续升值,政府开始快速降息,好让市场的日元变多。而多出的货币大量流入股市和房市,股市和房市泡沫迅速变大。由于金融和地产赚钱容易,以及日元大幅升值,导致制造业大受打击,开始向海外迁移,如中国,东南亚。随后金融地产泡沫破裂,再加上制造业衰退,经济停滞不前。

昭和时代的落幕——裕仁天皇御崩与社会现实

1975-1995年间,日本经济增长的方向
货币代表的是什么?是经济本身。真正打垮日本的是他自身的经济结构。广场协议以前日本制造业欣欣向荣,因为他和美国是理论上的统一市场。外加他的经济水平比较低有低成本优势,所以经济在战后发现迅猛。业结构无法升级才是根本问题,经济依附美国,航天军事领域又不能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彻底被封死。这就是外交部长说韩日三流国家的主要原因,也是日本经济最根本的原因。

1965-2013年日本基准货款利率与活期利率推移表

泡沫时代日本国企公社民营化六社,上市日期及股票价格变动对比概表
我们可以先问三个问题:
1:关于买日元,卖美元的外汇操作,本国外汇从业者是怎么盈利呢,用1美元买180日元,待日元升值后,用150日元买1美元,中间获利30日元吗?就是没懂初始货币和结算货币,不应该是持日元进入市场最后结算回日元吗?那升值不就相当于赔钱?2:日本的6万亿政府投入基建,那这些钱是通过承包政府项目的企业,然后企业拿赚来的钱又投入股市吗??3:既然银行已经没人存钱了,银行是怎么有钱放贷呢?存款的人要投资没有挤兑吗?
答案:
1,汇市可以加杠杆,比如5倍杠杆,在180比1是用一万日元相当于有5万日元,在120比1是卖出,赚杠杆部分的钱,当然要交手续费和交易费等,
2,钱是很聪明的,他会像能够使自己快速增值的地方流,我们是房地产,日本是股市,
3,银行不是完全不能揽储只是难度大了,所以银行也开始卖债券,卖保险卖基金来吸纳资金,但是泡沫时期钱贷给谁也是问题,所以银行有时候拿着钱会惜贷,体现为市场上的贷款利率持续下降,企业依旧融资困难。

NTT股当初是政府放出专卖股,由图中可以看出被高估

股市大恐慌下,金货投资逾加火爆
从产业经济角度观察,日本当年强悍的绝不只是相对于今天,当年被美国第一个阉掉的纺织业,直到九十年代还有本土加工厂的玩具业(有兴趣可以淘一些八九十年代老DX看看产地是不是MIJ)水平都不是国内今天相比重工和高科技更加内卷的轻工业可以媲美的,以及你如果是一名宅的话,更应该知道八十年代日本的动漫直接重塑了八十年代美国动画画风,任天堂在雅达利的废墟上重建游戏业的光辉历史。

1953年~1999年日本基准存款利率与股市投资收益率对比

1965~2000年日本家庭财产总额统计金融资产中信托证券资产比例推计图表
日本二战后的高速发展是透支了未来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五十年发展潜力的结果,跟它最有可比性的就是德国,德国八千万人口,日本一亿,历史、政治处境、产业结构都相似,日本gdp却比德国高得多。所以当德国gdp接近日本80%时,或者日本靠拢德国120%时,日本的泡沫才会消化完毕,重新走上增长的道路。

日本著名企业松下电器1958-1987年产业的状况

1984~1994年养乐多会社金融商品资产保有额推移表
昭和最后十年的泡沫时代,我感觉应该是日本有史以来最纸醉金迷,肆意狂放的日子了。那时候美少女们穿着风格各异,夸张自信又大胆,妩媚中还有一点中性的英气。音乐和影像娱乐更是出了一波又一波封神绝唱,感觉那个时代的日本就像一场异常盛大的花火大会,被催动的经济一朝点燃绚烂无比,绝美地令人震撼,但大爆炸后刹那凋零,徒留平成二十年的残渣一地。现在看到他们在紧巴巴地维持着小确幸的外表精致和千篇一律的“美好假象”,只能说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使日本出现失去的二十年的根本原因是广场协议日元升值造成的泡沫,泡沫一旦破解就是失去的二十年。可以预见的未来日本会有失去的三十年。制造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核心,是最能创造就业最事生产的行业。经济的核心在于生产,不是虚假的金融。金融是为实体服务的手段,不是经济本身。由金融与地产产生的GDP是显而易见的虚假。

1984年~1990年国债,公社债,地方债在内的日本公共债券售贩交易总额推移
我国目前还处于上升期,人力成本和工业配套等成本还不算高,同时国家还能吃一段时间的人口红利。但是这之后呢?我们是不是还会走上美国那样第二产业严重衰退的老路?愿祖国能引以为戒,踏踏实实走地更稳更长。

5.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原由?

以下是转发


泡沫经济主要是因为日本货币政策的失误。

  1.教训一:货币政策应该是圆润的、稳健的,过度扩张与突然收缩都有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在泡沫经济破灭的时候,突然收缩的货币政策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不少人认为,日本的泡沫经济是由于“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造成的。本文的研究表明,“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的确出现了大幅升值,但真正对日本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当时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当局允许日元大幅升值,但又担心货币升值带来的通货紧缩问题,因此,在1986-1988年实行了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果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严重资产泡沫(黑田东彦,2003)。

  从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个月里,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大幅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而且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1987年,日本政府减税1万亿日元,追加5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后又补充2万亿日元财政开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日本的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1987-1989年,日本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造成国内过剩资金剧增。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大量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暴涨。  与货币政策的极度扩张一样,货币政策的突然紧缩也同样会给国民经济带来灾难。“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并引发危机,至少从直接感受上是日本银行刻意挑破泡沫的结果”(清水启典,1997)。因为在泡沫无法自我支撑时,正是经济系统存在流动性压力和危机的时候,此时的正确做法是采取“凯恩斯疗法”,即先放松银根,然后再慢慢收缩,这样能够使泡沫在一种有序的政策引导中有一个时间过程去慢慢地释放。而1989-1990年,日本银行紧急收缩信贷的做法“无异于拒绝向一个掉进冰窟中的醉汉提供他所需要的酒和毛毯一样,可能致他于死地”(罗宾斯,1979)。实际上,面对经济泡沫,如果只是简单地采取收紧银根政策,必然会对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破坏性影响,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就好比城里有房子失火,消防队不是向房子喷水,而是掘堤淹城一样(三木谷良一,2002)。

  2.教训二:货币政策决策应是科学的,慎重的,任何重大的失误都有可能把经济推入绝境。同时,货币政策应是灵活的,必须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如果日本银行能在1987年或1988年就提高利率、紧缩银根的话,日本的泡沫经济问题或许可以避免”。

  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过程中,至少有两次因为日本银行对形势的判断的失误,错过了货币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一次是1986年,日本出现了“日元升值萧条”,实际上,这次经济衰退的时间非常短暂,完全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很快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然而,日本政府由于判断失误,作出了过度反映,并由此开始实行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另一次是1987年秋天,当时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1987年9月底,美国、德国等开始调高利率,日本也准备于1987年年底以前提高中央银行贴现率。恰在此时,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灾”爆发。“黑色星期一”之后,世界经济很快恢复增长,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寻找机会,提高利率,日本银行却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中央银行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日本银行是在1989年5月份才提高贴现率的,这时距离黑色星期一已经19个月了,距离日本银行实行超低利率已经27个月了(见图9、图10)。“长期的超低利率政策,使得本来资金已经十分富裕的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引发了资产价格的恶性膨胀”(铃木淑一,1993)。现在看来,“如果当时日本银行及时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的话,日本的泡沫经济问题就有可能避免”(清水启典,1997)。  

3.教训三:货币政策应该是独立的,不应该过分迁就行政干预和国际压力。货币政策的调整关系到宏观经济稳定和国民福利水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货币政策作为政治交易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当贝克的“国际经济协调新措施”开始实施时,中曾根政府与里根政府正处在外交政策上的密切合作期,此时,日本政府曾把货币政策作为改善美日贸易关系、提升日本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政治工具。

  比如,1986年,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固然有应对“日元升值萧条”的原因;同时也是受大藏省干预而不情愿作出的。大藏大臣竹下登同样也是屈服于中曾根和美国的压力。如上所述,在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的行为中,第四次降息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政府与美国政府讨价还价的结果;第五次降息更是日本政府为了能够在七国首脑会议中获取政治上的主动权而采取的行动。

  又比如,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之后,由于日本经济增长较快,日本银行打算提高利率、收紧银根,而且此前美国和德国已经上调了其中央银行贴现率,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对“黑色星期一”心有余悸,认为此时日本实行紧缩性政策、提高日元利率可能会导致日元大幅升值、美元大幅贬值,从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所以,一再要求日本和德国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日本银行最终放弃了提高利率计划,一直到1989年5月。正是这一拖延造成了日本资产价格的剧烈膨胀。与日本的情况相反,德国政府置美国反对于不顾,1988年开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1988-1992年德国贴现率由2.5%提高到了8.7%,保证了经济的稳定运行。

  实际上,德国也是当时参与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国家,但是,由于德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所以,每当美国就货币政策问题向德国政府施压时,德国政府总是以德国《中央银行法》为依据,毫不含糊地向美国政府表明,德国的货币政策是由德国中央银行完全独立作出的,德国政府无法影响之,更无法干预之。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日本一桥大学清水启典教授曾说过,德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成就了德国经济;日本中央银行的依附性损害了日本经济。很明显,日本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西方七国中最弱的一个(清水启典,1997)。

  4.教训四:虽然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低通胀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但是日本的案例表明,在低通胀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资产价格膨胀;并且在低通胀条件下,资产泡沫破灭可能会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即使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的形势下,中央银行也要对资产价格膨胀保持警惕。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为什么日本银行无视资产价格的剧烈膨胀,坚持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呢?一个重要原因与其货币政策目标有关。根据日本《中央银行法》规定,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防止通货膨胀。从物价水平上看,日本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中都非常稳定,即使是在资产价格急速上升的1986-1990年间也是如此(见图11)。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的现实使日本银行相信日本经济仍处在正常运行之中,忽视了资产价格的膨胀。资产价格过度膨胀是造成日本泡沫经济的主要原因,对资产价格的忽视是日本中央银行的一个深刻教训。日本银行在反思泡沫时期的货币政策时认为,当时拘泥传统的物价水平目标,忽视了资产价格是一个重大失误。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一个物价水平低而稳定的环境中,可以保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地增长。但是,日本的案例表明,即使在低通胀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资产价格膨胀。因为当物价稳定,名义利率下降时,“货币幻觉”会使人们误认为实际利率也在下降,从而发生大规模的借贷活动。同时,在低通胀期间,中央银行容易认为货币供应量上升是货币实际需求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结果,从而继续扩大性货币供给。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低通胀条件下,资产泡沫破灭可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更大的危害,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资产价格的实际调整只能通过名义价格的大幅下降来实现,而名义价格的急剧下降会对家庭、企业和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状况产生严重冲击,进而危及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安全。不仅日本的案例证明了这一点,经济学家Kent and Lowe通过对澳大利亚20世纪70年代初与80年代末两次房地产泡沫比较分析后发现,虽然这两次资产价格实际跌幅相近,但由于前者发生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期,后者发生在物价水平较稳定时期,因此,后者的名义价格跌幅更大,造成的经济衰退更严重。为了避免资产价格膨胀和最终崩溃所带来的破坏,应当把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监测目标范围之中。即使是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时期,中央银行也应该对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提高警惕。

原文: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7099373.html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原由?

6. 日本泡沫破灭后社会是什么样子(具体些,对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1,房地产萧条:比如 当初 价值 100万的 房子,从银行 抵押到 60万 贷款,
之后 房地产 下滑,导致 其房产 贬值到 30万,银行 收不回来 60万的贷款。
导致 部分底子薄的银行破产。

2,社会福利缩水:经济好的时候 逐渐增加 福利项目 和 额度,之后 逐渐无法兑现。

3,失业问题:产品没有销路 导致 企业减员,追求低成本主义 造成 海外转移企业,
由此造成其国内大部分员工失业,当存款 被坐吃山空的时候,出现了 饿死现象。

4,公务员队伍减员:经济好的时候,工作内容过于详细分工,导致队伍逐渐庞大造成。

主要是以上可见现象,继续下滑的话,如果其技术输出优势 再 出现问题的话,
结果会:
1,增加自杀数量;2,货币瞬间贬值;3,观望和期待人群 加入到 农业;
4,服务业大量消失;5,公交车逐渐取代 部分私家车,等等的。

7. 日本在90年代泡沫时代是不是压力很大?

现在的日本,开着大奔,手提名牌包等等,在日本一般被视为“贫穷”和“粗俗”的象征 --- 这是一位日本的知识分子这样说的。其实,日本人不是天生就这样风轻云淡的。
在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泡沫经济登峰造极的时候,东京的街头,满大街都是靠着炒房炒股,一夜暴富的日本人。女性们各个挎着名牌包,男人们则在夜总会里一掷千金,手上即使拿着1万日元(约合五、六百元人民币),也难以打得到出租车,因为街边一定会有拿着更多钱对出租车招手的人。泡沫经济破灭后,让日本人终于有时间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反省自己。在这样的集团氛围下,日本似乎反而迎来了“文艺的繁荣”。据说,好的文艺一般都诞生在人类痛苦的时代。日本似乎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音乐,电视,电影全面繁荣。甚至连AV、据说也是泡沫破灭最严重的那几年,也拍的格外有“灵魂”,呵呵生活上也追求简朴,穿着普通衣服,只要会打扮,也能很时尚的“新风尚”开始流行,能炫耀的东西,由物质变成了“精神式的东西”,比如可能一个外貌十分朴素的日本人,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竟然身体结实,甚至有六块腹肌”,然后你才发现“原来他喜欢冲浪,且不定期地去全球各大海滩冲浪”;又比如一个家庭主妇,她竟然有着天才般的做出美丽便当的方法,然后你又是在“极不注意”的情况发现她的才华,日本人想要和享受的,似乎是这样“炫耀”。现在社会都是 压力 社会,日本在泡沫经济时代也好,现在也罢,都是有压力的。

日本在90年代泡沫时代是不是压力很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